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要聞>圖說 圖說

中華鱘幼魚激增是否“回光返照” 農業部時隔30年重啟科考

2015年11月23日 10:33 | 來源:澎湃新聞
分享到: 

原標題:中華鱘幼魚激增是否“回光返照”,農業部時隔30年重啟科考(組圖)

06BCB45187C2FD23BA2A4B9B288E18A1

科考船向葛洲壩附近中華鱘原來的產卵場駛進。


94A31C07787ADB6553178F2CAF68C1B8

打撈上來的捕卵網,里面除了一些小蝦和腐爛的有機物,毫無收獲。


中華鱘連續兩年停止自然繁殖后,今年春夏上海長江口出現大批中華鱘幼魚,數量為往年的數倍,也是10多年來之最。專家推測中華鱘可能找到了新的產卵場。


為此,農業部時隔30年后再次啟動中華鱘產卵場科考調查,從今年9月30日至明年3月,近200名科考隊員聚集長江葛洲壩至下游安徽安慶1000余公里江段,尋找中華鱘的產卵場,同時進行環境修復和改良,探索新的保護模式。


11月份是中華鱘的繁殖季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中華鱘研究所、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的科學家們,聯合組織了一次針對中華鱘產卵場的大型科考。


擔任此次科考活動技術組組長的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危起偉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雖然有確鑿證據表明,2014年中華鱘在長江內已經自然繁殖產卵,但產卵場已經遷移,能否找到還是未知數。


中華鱘起源于1.4億年前的白堊紀,與恐龍同時期,每年從東海沿長江逆流而上洄游產卵孕育后代,但如今洄游長江產卵的野生中華鱘種群數量現已不超過百尾。


停止繁殖兩年,最后一處產卵場消失


11月19日上午,在湖北宜昌市胭脂壩至葛洲壩長江段,從民間租來的科考船再次駛出碼頭,向葛洲壩壩體附近可能存在的中華鱘產卵場駛進。科考人員從江底費力拉起捕卵網,網中除了小魚死蝦、垃圾廢物,未發現中華鱘幼卵的蹤跡。


這片水域,曾是葛洲壩截流之后中華鱘唯一的產卵場所在地。


中華鱘被稱為“水中大熊貓”,已在地球上繁衍生息1.4億年,是中國特有的古老珍稀魚類,也是現存魚類中最原始的種類之一。1989年中華鱘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997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I保護物種,2010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升級為極危級(CR)保護物種。


11月19日,危起偉告訴澎湃新聞,上個世紀80年代之前,洄游于長江的中華鱘估計有2000余尾,它們沿長江溯源而上3000公里,至金沙江產卵繁育幼鱘。1981年葛洲壩截流阻斷了中華鱘的洄游通道,原本分布于金沙江下游和長江上游600多公里江段16處以上的產卵場都無法再被中華鱘利用。


葛洲壩截流后,中華鱘只能洄游1800公里,在葛洲壩下游約30公里江段5處產卵場自然繁殖。至2012年,產卵場僅剩下葛洲壩壩體附近一處。


2013年和2014年連續兩年,研究人員在該產卵場沒有監測到中華鱘的自然繁殖活動,這意味著中華鱘最后一處產卵場也消失了。


彼時,危起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預測,“這意味著未來最小的中華鱘可能就是2012年出生的。按照最保守估計,這批2012年的中華鱘最大能活40歲,也就是再過30多年,整個物種就將在自然界消失”。


2003年長江三峽大壩蓄水后長江水溫上升,被認為是造成中華鱘產卵活動減少、中斷的關鍵因素。危起偉說,中華鱘產卵活動對水溫要求很高,在15.3℃至20.3℃才會產卵。每年6月至7月,成年中華鱘開始洄游,消耗脂肪促進性腺發育,至10月開始產卵。但長江水溫上升后,中華鱘的產卵時間延遲至11月。


“冬季水溫還是高的”。科考人員11月19日、20日監測,在葛洲壩附近水域水溫約20℃,下游石首段約19℃,才剛達到中華鱘產卵的適宜水溫。


危起偉認為,由于葛洲壩下游原來的產卵場水溫升高,可能中華鱘的產卵場已經有所下移。


截至11月20日,科考調查組通過聲納監測,僅監測到10尾左右從大海洄游長江的中華鱘。“不過這并不代表全部數量,我們還無法監測到全部”。


“這不止是保護一條魚的問題”


水壩造成的生態環境的改變,以及污染、航運和歷史上的過度捕殺等諸多因素,導致中華鱘產卵場急劇減少,種群數量不斷下降。目前葛洲壩下宜昌江段中華鱘繁殖個體數量已不足百尾。


令人振奮的是,2015年4月至8月,科學家在長江口中華鱘自然保護區監測到為數眾多的中華鱘幼魚,這意味著中華鱘在2013年中斷產卵后,2014年又出現自然繁殖活動。


在此背景下,9月28日,農業部以通知的形式發布了《中華鱘拯救行動計劃(2015-2030年)》;9月30日,農業部長江辦發出了《關于開展中華鱘產卵場調查的通知》,啟動本次科考活動。


“這不止是保護一條魚的問題”,危起偉認為,對中華鱘的保護其實是在保護它的棲息地環境,也就是長江的生態環境。


尋找中華鱘新的產卵場是這次科考活動的重點。湖北宜昌市漁政管理處副處長、宜昌中華鱘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副主任盧林從事中華鱘保護30年,他告訴澎湃新聞,目前,主要通過聲納探測、水下視頻監控、捕撈中華鱘魚卵、解剖食卵魚等方式,尋找中華鱘在宜昌段的產卵場。


中華鱘魚卵有綠豆大小,灰黑色,肉眼可以看見。遺憾的是,一個多月來,沒有發現中華鱘的產卵活動。撈起的捕卵網里只有一些垃圾廢物,小魚死蝦和腐朽的有機物。


對于中華鱘幼魚的突然激增,是喜是憂科學家們意見不一。


危起偉覺得,幼鱘的大量發現可以說是一線生機,意味著長江中華鱘的自然種群不會很快絕跡。如果中華鱘今年自然繁殖,找到產卵場的可能性比較大。如果找到新產卵場,下一步將在調查論證后建立新產卵場保護區。


負責湖北石首市長江段的科考工作的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副研究員王成友則顯得有些悲觀,他覺得中華鱘重新出現自然產卵繁殖,像是“回光返照”,就像“白鰭豚滅絕前,也是突然消失了一年,第二年又出現了,之后就再沒有出現過”。(來源:澎湃新聞記者)


編輯:鞏盼東

關鍵詞:中華鱘幼魚激增 回光返照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