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推薦 推薦
中紀委機關報:熱衷收禮受禮的黨員干部該醒醒了
那些依然熱衷和執迷于“收”和“送”的黨員干部,該醒醒了!《紀律處分條例》的第83條和第84條,把你們搞“曲徑通幽”的道堵得嚴嚴實實。封堵的目的,其實是保護。迷失在“禮多人不怪”中,掙扎在“伸手不打送禮人”中,失陷在“入鄉隨俗”中,“送”“收”雙方必然在不知不覺中“破紀”、“破法”,直至“毒發不治”。
“永不行賄”,是否知易行難、曲高和寡?一個新的“囚徒困境”?
眼前就有一個類似困境讓不少人糾結——年關將至,不感謝感謝、表示表示,不意思意思、打點打點,來年跟政府部門打交道會不會遭遇“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即便不辦企業,不做生意,不上項目,“求人的事”也多了去了:老婆快生了,親人生病了,想住進好醫院;孩子的前程要未雨綢繆,必須想辦法上名校、找好單位;職務晉升競爭激烈,聽說“不跑不送,原地不動”……在涉及切身利益之時,“送禮還是不送”,已成為一個哈姆雷特式的千古之問。
當然,在十八大以來正風反腐持續高壓的大氣候下,很多人不必送大禮、厚禮了,因為你敢送別人也不敢收。可是,有的人不送禮會感覺很不放心、很不踏實,厚禮不收送薄禮,價值三五百元的禮品、購物卡、消費卡,千兒八百的禮金,“送了夠不上行賄,收了也夠不上受賄”,于是乎,送禮的、收禮的都覺得“妥妥的”,包括不少黨員也這么想當然。
自欺欺人。
“實施了刑法規定的行為,雖然尚不構成犯罪,但是需要追究黨紀責任的,也要給予紀律處分。比方說受賄500元,貪污1000元,國法不管,但是黨紀要給予處分。”11月18日的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在線訪談》節目,中央紀委副書記張軍專題解讀新頒布的《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時如是說。
那些依然熱衷和執迷于“收”和“送”的黨員干部,該醒醒了!《紀律處分條例》的第83條和第84條,把你們搞“曲徑通幽”的道堵得嚴嚴實實。
封堵的目的,其實是保護。從近年來的大量案例來看,“送”與“收”相生相連,是相互喂毒。
與“收”相比,對“送”的輿論關注度明顯不夠,“毒”在哪里,后果如何,很多人都迷迷糊糊的。
“送”何求?或欲拉關系、走后門,或想對方通融一下、行個方便、多多關照,或為走個捷徑、搶位占坑……說白了,除了極少數人是因為被“卡要”、索賄,大多數還是為一己之私,打的是“感情投資”、“花小錢辦大事”、“有錢能使鬼推磨”等小算盤。
以什么名義“送”,這一點不容忽視。現實中,有一類人之所以“主動送”,確是出于感恩、感激之情,真真切切發自肺腑,可謂以“愛”之名。比如,感謝老師花了大量心血教育、培養“我的孩子”,感謝妙手回春的醫生治好了“我爸”的病,感謝警察日以繼夜、不辭辛苦幫“我”追回被盜的貴重物品,等等。
諸如此類,形“愛”實“害”,不是“感恩戴德”而是“恩將仇報”。原因在于,黨紀國法,皆不容“收”。試想想,你送孩子老師一張200元的消費卡,別的家長知道后他不送能踏實嗎?一個班有幾十個孩子,家長們爭先恐后,你一張我一張,這個節那個節,一而再再而三,很容易就讓“難以推辭”的老師“夠到”了受賄罪的起刑點。如此這般,迷失在“禮多人不怪”中,掙扎在“伸手不打送禮人”中,失陷在“入鄉隨俗”中,“送”“收”雙方必然在不知不覺中“破紀”、“破法”,直至“毒發不治”。
更可怕的是,此風漸長,“中毒”的絕非僅僅是個體,政治生態、商業環境、社會風俗,統統都會被毒化,人人裹挾其中、身不由己,既深感切膚之痛又徒喚無可奈何,正如有評論指出的:“不送禮會感覺很不安心,送禮了,別人也收了,即使送禮并沒有什么用,但自己才會安心。因為他們潛意識中相信別人也會這么做,不是想去行賄獲得特權,而是不相信別人不行賄,擔心別人行賄而自己不行賄從而使自己處于不利境地。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隨之而來的會是什么?就是我們的下一代在耳濡目染之中,成為信仰“金錢至上”、拜服“用錢開路”的天生“帶菌者”。
是坐視、縱容甚至推波助瀾、主動參與“喂毒”,還是上下同欲、齊心協力鏟除滋生腐敗的土壤?弊絕風清,取決于我們每一個人的辭“舊”迎“新”、身體力行。(本報記者 陳治治)
編輯:玄燕鳳
關鍵詞:中紀委 收禮受禮 黨員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