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昔日猶太難民追憶中國人民無私伸出援手
新華社華盛頓11月17日電通訊:昔日猶太難民追憶中國人民無私伸出援手
新華社記者陸佳飛 劉帥
對于85歲的德裔猶太人貝蒂·格列賓奇科夫來說,活著度過青春期曾經一度是奢望。
“如果我沒有去上海,我現在就不可能坐在這里。上海乃至整個中國向包括我在內的幾萬名歐洲猶太人提供避難港灣。當時,我們并沒有別的地方可以去,”格列賓奇科夫這樣告訴新華社記者。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當納粹瘋狂迫害及屠殺猶太人時,中國盡管正遭受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還是選擇接納了數萬名來自歐洲的猶太難民。
根據上海社會科學院博士生導師潘光提供的數據,1933年至1941年期間,上海先后接納了3萬多名來自包括德國在內歐洲各國的猶太難民,雖然其中的一部分人經上海去了第三國,但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仍有約2.5萬名猶太難民把上海當作了自己臨時的家園。
據悉,當年上海接納的猶太難民數量,超過了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南非和新西蘭5國當時接納猶太難民人數的總和。
為了紀念中國人民在戰爭期間無私庇護猶太難民這段歷史,上海廣播電視臺歷時8個月,輾轉德國、奧地利、美國和以色列等多國,拍攝了紀錄片《猶太人在上海》。格列賓奇科夫就是該紀錄片中接受采訪的近40位曾在上海避難的猶太難民之一。
1939年,當時只有9歲的格列賓奇科夫跟隨家人乘船從德國來到中國上海避難,一呆就是11年。
“生活雖然艱辛,但是我清楚地記得,每天的生活都很踏實,很安心。而且,盡管中國人的處境比我們更糟,他們還是對我們一如既往的熱情和友善,”她告訴記者。
日本投降后,猶太難民開始了新的生活。一些猶太難民在此時離開中國回到歐洲或其他地區,而格列賓奇科夫則選擇繼續呆在中國直到1950年。
“上海就像是我的家一樣,我在那里讀書,在那里工作,在那里結了婚,”格列賓奇科夫說。
在中國駐美大使館近日舉行的紀錄片《猶太人在上海》展映活動上,以色列駐美使館公使斯圖曼以及美國猶太人委員會亞太研究所主席斯通分別致辭,感謝中國人民在二戰期間給予猶太人民的無私幫助,欣見中猶人民之間的友誼歷久彌新,期待國際社會共同為世界的和平、穩定、繁榮做出努力。
編輯:曾珂
關鍵詞:中國人民救助猶太難民 猶太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