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實現我國經濟轉型再平衡需三大條件
從最新統計數據看,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底在何方”成為普遍關心的問題。筆者認為,成功觸底并進入穩定持續中高速或中速增長軌道將取決于三個條件:高投資觸底;嚴重過剩產能退出取得實質性進展;新動力形成并部分有效對沖原有動力的下降。這是一個由以往10%左右高速增長平衡向中高速或中速增長平衡轉換的過程,因此可稱之為轉型再平衡。
第一個條件是,高投資觸底并穩定在一個適當高的水平上。
我國以往的高增長主要依托于高投資,高投資85%左右由基礎設施、房地產和制造業投資構成,而制造業投資較大程度上又直接依賴于基礎設施、房地產和出口。通俗地說,高投資觸底,主要取決于基礎設施、房地產、出口三只“靴子”落地。目前基礎設施、出口已經大體觸底,房地產正在觸底過程之中,并成為近期增長回落的主要變量。
盡管投資增速下降明顯,但對維持一個中高速或中速增長來說,投資依然起關鍵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轉換投資機制至為重要。需要由對風險更為敏感,更為負責任、專業化、精致化的投資主體和機制更多地發揮作用。一方面,要探索和完善政策性金融工具。PPP方式有一定潛力,但從國際經驗和國內前一段時間的實施情況看,作用不宜高估。主要問題是預期難以穩定,交易成本過高。另一方面,也是應當作為主攻方向的,是在以往限制進入和交易、效率低下的領域,下決心放開準入、鼓勵競爭。潛力較大的有兩個領域。
一是行政性壟斷問題突出的行業,包括石油天然氣、電力、電信、鐵路、金融、醫療、教育、文化等領域,新增投資和改進投資效率的空間都很大。
二是城鄉之間土地、資金、人員等要素的雙向流動、優化配置。這方面的主要顧慮是農民利益受損。
第二個條件是,嚴重過剩產能退出取得實質性進展。
市場經濟中適當程度的產能過剩是常態。這里我們定義的“嚴重”產能過剩,是指過剩超過正常水平,影響到企業生產和盈利的可持續性。近年來我國增長速度回落,主要是與高投資對應的重化工業增速回落。盡管對過剩問題早有警覺,但幅度之大仍然超出預期。一個重要原因,是對重化工業內部的加速原理缺少理解。在這些行業的上升時期,由于“需要更多的鋼就要新建鋼廠,而建鋼廠本身就要耗費鋼”,這種“自我循環”帶動了重化工業異乎尋常的快速增長。而到回落時期,“加速原理”在相反方向也起作用,使回落幅度超出預期。這正是近年來鋼鐵、煤炭等產品需求和價格一跌再跌的原因所在。
供給回落慢于需求回落,于是出現了PPI迄今40多個月的負增長,幅度超過5%,相應地是工業企業利潤一年多來的下降。9月份數據顯示,下降幅度還在加大。而走出這種困局的出路,是在相關行業進行實質性減產能,幅度應在30%左右。產能下來了,供求趨于平衡,PPI才能恢復正增長,企業才能恢復盈利和再生產能力。
然而,相對于擴需求,減產能還沒有引起足夠關注,更缺少有效辦法。在現有體制和政策環境下,僅靠市場力量優勝劣汰難以奏效。必須發揮好政府和市場兩只手的作用,拿出符合實際、管用可行的解決辦法。在調研的基礎上,我們認為可以采取定配額、可交易、增社保、減債務的嚴重過剩產能退出配套方案。
第三個條件是,新動力形成并部分有效對沖原有動力的下降。
新動力大體可分為以下三類:一是新成長產業,主要是生產性服務業、與居民消費水平升級相關的服務業以及制造業中的新技術產業;二是產業轉型升級;三是創新而產生的新增長點。以上分類是相對的,往往相互交叉、相互融合。
而在體制和政策上,我們正面臨著一系列新的挑戰,主要是進一步加快要素市場特別是中高級要素市場的開放和發展,如調動科學家、工程師的積極性,發展股權投資、風險投資,有效保護和運用知識產權;推動創新要素的流動、集聚和優化配置,在全國形成若干個類似深圳這樣的創新中心;更多地依靠更具前瞻性、進取心和侵略性的前沿創新型企業家而非眼光有限的套利型企業家;更多地依靠具有長期穩定預期、專業化、精致化、耐心與韌勁突出的企業體制和企業文化;減少泡沫和其他非生產性套利的誘惑、干擾;更有針對性的政策激勵等,當然,政府管理經濟方式必須有實質性轉變。
從目前情況看,這一輪經濟增速回落的底部有可能出現在2016年的年中左右。如果投資增速趨于穩定,企業利潤穩定或有所回升,PPI由降轉升,可以大體判斷增長底部開始出現。初步測算,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今后幾年增長速度需保持在6.5%左右。
?。ㄗ髡呦等珖f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經濟轉型 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