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縱議 縱議
難民潮面前,美國成了隔岸觀火者
美國迫于壓力稍微敞開的接納難民的門,在可預見的將來不會敞開太多。其“擔當”的技巧,終究取決于現實利益考量。
歐洲遭遇二戰以來最大的難民潮,危機持續發酵。9月2日3歲小難民艾蘭伏尸海灘的照片,頃刻間改變了整個“地中海難民”事件的游戲規則,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試圖通過強推16萬額度的“歐盟內難民強制性配額”,讓難民潮在整個歐盟內部分攤、消化和吸收,但說來容易做來難。
在這種情況下,歐盟朝野對置身事外的美國嘖有煩言,正如一些歐洲媒體所言,導致難民潮的重要根源是戰亂和社會動蕩,美國推行的“新干涉主義”對此難辭其咎,理應和歐洲一樣擔負起吸收、容納難民的義務,更何況美國消化難民能力也遠強過歐盟中最“慷慨”的德國和瑞典。
歐洲人和許多難民支持者團體對美國不滿的另一個原因,是美國對敘利亞難民太“摳門”:敘利亞開始出現難民潮是2011年,這一財年(美國財年從10月1日至來年9月30日)美國僅接納了23名敘利亞難民,2012財年41人,2013財年45人,2014財年249人,本財年截至9月4日接納了1199人,也就是說4年工夫只接納了不到1500人,連歐洲的零頭都不如。
不但許多國際組織、人權團體不答應,美國國內也有些人看不下去:3個月前14名美國參議員曾致函奧巴馬,要求下一財年增加難民接納總數至6.5萬,9·2事件發生后,一些支持接納更多難民者指出,西貢陷落后美國接納了100萬越南船民,伊拉克戰爭期間則“特事特辦”接納了5萬多難民,為什么這回就不行呢?
最初白宮和美國國務院仍硬頂著說“不行就是不行”,但面對一浪高過一浪的壓力,美國政府最終不得不妥協,力圖表現得慷慨些:9月8日,白宮宣布將在本財年接納至少5000名敘利亞等國難民;兩天后這一數量又翻番變成至少10000名。
但這一“美國式大方”也更像舍身飼蚊:不算其他國家,僅敘利亞難民,棲身于土耳其、黎巴嫩、約旦、埃及等國難民營的總人數就已突破420萬,業已流入歐洲的則至少有50萬以上。而美國政府的大方似乎也到此為止了:白宮新聞秘書伊奈斯特在被問及“是否該像伊拉克戰爭時那樣允許5萬敘利亞難民進入”時明確表示“無此計劃”。
對美國而言,政客們本就忌憚拉美裔難民、非法移民在當地社會造成的文化、治安、就業沖擊波,從此次共和黨內2016年總統候選人提名競逐中,多名候選人提出在美國-墨西哥甚至美國-加拿大邊界修筑隔離墻一事便可看出,在明年就是大選年的背景下,那些政客們不愿在難民問題上“傾心”。
不僅如此,自“9·11”后美國對引入中東難民可能冒的安全風險一直提心吊膽,盡管有人指出,“9·11”肇事者沒有一人是中東難民,2013年制造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的車臣人特薩爾納伊夫“申請了難民庇護但還未獲批”,但包括情報部門負責人詹姆斯·克拉珀和許多政府官員、議員在內的政要都擔心,“極端分子會否混在難民中潛入美國”——這種擔心在美國社會和公眾間還不乏共鳴。
鑒于此,美國迫于壓力稍微敞開的接納難民的門,在可預見的將來不會敞開太多,且旨在防范“危險分子”借機混入的、有時長達36個月的審批甄別程序,也未必會有多少簡化。其“擔當”的技巧,終究取決于現實利益考量。
□王贊化(學者)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難民潮 美國 隔岸觀火 安全風險 現實利益 “危險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