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信息交易成商家生財之道:沒有信息就沒有資源

2015年08月31日 09:20 | 來源:法制日報
分享到: 

  原標題:沒有信息就沒有資源 信息交易已成商家生財之道

  關注理由

  重大案件總在不經意間發生。快餐式的閱讀后,案件又會不經意間從你腦海消逝。其實,有些案件值得留在你心底,因為其中有生命、有道德、有法治、有警示……每周,《法制日報》案件版都會推出“案件特稿”欄目,為你解讀上周重大案件,體會其中法理情。

  上周,江蘇省無錫市一家教育咨詢有限公司負責人泄露10萬多條中小學生信息獲刑。案件再次敲響個人信息泄露的警鐘。當下,各種行業中的地下信息交易愈演愈烈,并已催生出一個灰色的產業鏈。這些不斷被倒賣的信息成為商家的生財之道。更為嚴重的是,個人信息泄露還會引發電信詐騙、綁架、敲詐勒索、暴力追債等多種犯罪,嚴重危及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互聯網時代,我們不知不覺都成了“透明人”。

  上周,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人民法院對一起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案作出一審判決。涉案的這家教育咨詢有限公司,將目標瞄準了初中生、小學生課外輔導業務,并大肆宣傳。為了擴大公司知名度,爭取到更多學生資源,于是從他人處非法獲取十萬余條公民個人信息,通過打電話、發短信的方式,向學生及家長推銷課外輔導業務。

  幾乎就在案件宣判的同時,有媒體披露,陜西有數萬名應屆考生的個人信息被泄露。從事發范圍看,涉及西安、安康、商洛、漢中等地;從泄密內容看,姓名、所在學校和班級以及手機號碼等不一而足。

  近年來,網上出現了公開兜售各類公民個人信息的廣告,社會上甚至出現了搜集、出售公民個人信息的“專業戶”,對公民個人隱私及人身、財產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

  購買學生信息精準定向營銷

  江蘇省無錫市的學生信息被泄露案,并非首例。

  2015年1月下旬,6名教育培訓行業的從業人員,被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檢察院以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公訴至法院。

  據檢方調查,這起案件涉及200余萬條個人信息,每條信息包含所在學校、學生年級、學生及家長的姓名、學生及家長的聯系方式,部分信息還含有家庭住址。被告人在58同城、趕集網交易,案發后仍有人發帖。

  這些個人信息被家教、培訓行業的人用來做精準的定向營銷,向特定人群發送招生或培訓信息,并取得明顯效果。

  根據海淀區檢察院指控,2011年至2013年,曾先后在培訓學校和教育公司擔任職員的李光多次利用工作便利,私自拷貝復制公民個人信息200余萬條。

  某文化公司總經理王華花1萬多元,分多次從李光手里買來200余萬條個人信息。

  之后,王華通過短信代群發公司向學生、家長的手機號碼群發教育培訓的廣告短信。

  被抓后,王華交代了自己購買學生和家長個人信息的整個過程。

  王華交代,他2010年在北京成立文化公司,做起了教育培訓工作,“公司招收學員,需要學生的個人信息”。

  “剛好有人給我發了條短信,內容是賣北京地區學生家長的精準數據。”王華告訴民警,他致電對方,對方說“有北京所有中小學的學生和家長信息”。

  王華供述稱,他以700元的價格,買了海淀區7所小學的學生和家長信息約3萬條。

  之后,王華在網上找到代發短信的公司,以每條5分錢的價格,給信息中泄露的手機號碼發教育培訓招生短信。

  王華稱,群發信息的效果很好,“很多人給我回電話,招到不少學生”。

  王華還交代,2011年8月,他又聯系對方,花千余元購買了海淀區內172所中小學校的學生、家長個人信息約30萬條;2012年年初,又花2000元從對方手中購買了朝陽區中小學的學生和家長信息20余萬條。

  2013年暑假前,對方又聯系到王華,稱“手里有全北京所有中小學校的新學生數據六七十萬條”。這次,對方開價7000元,成交時,王華又砍下來300元。

  王華說,在這次交易過程中,對方還把2011年和2012年北京市所有中小學的學生和家長信息也全部拷給了自己。

  按照王華的供述,他通過這種方式招生3年,平均每年賺10萬元。“群發短信,每年能讓我增加25%的招生量”。

  “此案發生的直接原因,是當前家長普遍重視子女教育,家教行業市場潛力巨大,家教行業人員向學生家長精準發送信息、投放廣告的需求很大,而通過買信息的方式達成目的,成本也很低。”辦案人員稱,“雖然本案中犯罪嫌疑人獲取信息并非出于非法目的,但一旦這些信息外泄,很可能成為他人行兇、詐騙的工具,后果不可想象。”

  倒賣個人信息成行業潛規則

  統計媒體報道過的非法獲取公民信息案可以發現,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絕大多數人的目的,是為了推廣業務或推銷產品。

  隨著房產、裝修、電商等行業的蓬勃興起,地下信息產業隨之而生,成為行業內心知肚明的潛規則。沒有信息就沒有資源,沒有資源就不能盈利。在利益驅動下,各大企業、網絡公司、運營商站在一條船上,公民的個人信息一再被作為商品買賣。

  半個多月前,2015年8月12日,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區人民法院也宣判了這樣一起非法獲取個人信息案。

  31歲的袁華是南通一家裝飾裝潢公司的老板。現在,裝修行業競爭激烈,為了拓展業務,就必須獲取盡量多的客戶信息。袁華有個朋友叫蔣波,在一次閑聊中,袁華得知蔣波有個要好的朋友在房管相關部門工作。這個信息讓袁華喜出望外,連忙要求引見,隨后便認識了尚敬。

  尚敬現年40歲,就職于南通一家房產信息咨詢公司,擔任技術人員,從事軟件開發和維護。這家公司開發過房管部門的信息查詢軟件,軟件交付運行后,尚敬私自保存了軟件的密碼和賬號,可以獲取個人房產信息。

  2012年年初,有了朋友牽線搭橋,袁華便試探性提出想通過尚敬核對幾個樓盤的住戶信息。礙于好友蔣波的面子,尚敬一口答應下來。通過賬號登錄,尚敬找到這幾個樓盤的住戶信息,并通過蔣波的郵箱發給了袁華。此事過后,袁華還請尚敬吃了頓飯,兩人關系迅速升溫。

  有一便有二。嘗到甜頭的袁華覺得尚敬的能耐夠大,兩個月后又打電話向尚敬要幾個新建樓盤的客戶信息,尚敬覺得不過是舉手之勞也就發了過去。

  幾次合作變熟后,尚敬便直接要了袁華郵箱,不時給他發送房產個人信息。2012年10月,尚敬給袁華發了南通十幾個樓盤的住戶信息,內容包括小區名稱、樓號、戶室號、姓名、聯系地址、聯系電話等,共計4000余個。之后,尚敬又發送了1萬多條信息給袁華,幾乎涵蓋了南通市區所有樓盤的住戶信息,甚至還有海門、如皋等地的信息。2012年10月至2013年12月期間,尚敬通過郵箱共計向袁華非法提供公民個人房產信息22993條。同時,尚敬也為自己的姐姐和好友蔣波提供了超過1000條的公民個人房產信息。

  無獨有偶。浙江省慈溪市也審理過一起某房地產營銷策劃有限公司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案。公司負責人王某、程某向“定位數據”“卓越名錄網2”“杭州電話資料”等QQ賣家購買手機號碼等數據超過100萬條。這些個人信息是特定區域的企業主、車主信息等,主要是一些電話號碼。這些信息未經所有人同意,通過收買的方式取得,且被用于商業推銷。

  據辦案人員介紹,在全國范圍內,一條灰色的倒賣個人信息產業鏈正在形成。一端是需求方,如裝修、房產、建材等企業公司,其中不乏一些著名企業;一端是提供者,如各網絡短信群發公司以及各大網絡運營商,另有一些掌握信息資源的私人中介。這些信息往往經過層層倒賣,一些所謂的網絡公司既是信息提供者也是需求者。

  然而,在司法實踐中,對于侵害公民個人信息行為的打擊力度仍然不夠。

  保護個人信息須回歸法治軌道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我們的很多生活從線下轉移到線上。然而,互聯網在帶給我們便利的同時,也帶給了我們從未有過的煩惱——只要你在互聯網“掠過”,如一次旅游、一次住酒店,結婚、去醫院看病、買房買車……都有可能出賣你的信息。互聯網時代,我們不知不覺都成了“透明人”。

  2014年,中國互聯網協會曾做過一份關于互聯網信息泄露可能性的問卷調查,其中91%的網民認為自己的身份證和手機號曾經通過網絡被公開過,超過80%的網民承認自己家庭住址、姓名和銀行卡號遭到網絡泄露;逾50%以上的網民確認其學歷、醫療、體檢記錄、個人社會關系、工作單位、婚姻狀況和地理位置等重要信息可能遭泄露。

  根據相關公開信息顯示,2011年至今,已有11.27億用戶信息遭泄露。其實,被公開的這11.27億僅僅是冰山一角。根據補天漏洞響應平臺上收錄的數據,該平臺上已知的漏洞就足以導致23.6億條信息泄露,包括個人信息、賬號密碼、銀行卡信息、商業機密信息等。

  據媒體調查,在現實中,堪稱“海量”的個人信息在網上販賣,信息泄露倒賣的渠道繁多,甚至公民的醫院就診、網購記錄、開房信息也曾以“幾毛錢一條在出售”:

  ——患者就診記錄被公開販賣。一個名為“健康資源-病人數據”的QQ群,經營銷售病人數據、住院數據、掛號數據、醫保結算報銷數據。部分賣家表示,可提供包括新生兒及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腫瘤患者數據,患者的姓名、年齡、病史等私密信息均包含在內。

  ——網購物流信息被隨意買賣。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已達3.32億人。網購消費者提供的個人姓名、收貨地址、聯系電話、購物品類等信息,都進入公開販賣的“黑市”。一家自稱淘寶數據商家的QQ平臺賣家表示,最便宜的一份“花2000元就能買到3萬條個人信息”。

  ——大量會員卡及會員服務要求“有身份證才能使用”,但是管理不善導致信息外泄。

  事實上,猖獗的信息交易“黑市”已使消費者付出慘痛代價。

  2013年9月,江蘇南京籍投資者張先生在購買某知名炒股軟件后,就不斷接到非法理財公司銷售人員的騷擾電話,后經不住誘惑先后投入59萬元投資“紙白銀”,15個交易日內就虧損約35萬元。

  據12321舉報中心、中國互聯網協會反垃圾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顯示,2013年網民因為網絡詐騙、垃圾信息、個人信息泄露等侵權現象而產生的損失達到1433.6億元。

  報告分析說,巨大的經濟利益是我國個人信息安全面臨風險的直接原因。在網絡經濟大潮下,用戶的個人信息是電子商務、網絡游戲、網絡支付、網絡營銷等各類網絡活動的基本要素,成為商家競相開發的“金礦”和非法分子牟利的工具。

  面對層出不窮的個人信息泄露問題,許多專家指出還是要回歸到法治的軌道上來解決。

  過去幾年,我國在全面加快個人信息安全保護制度建設方面首先破冰。繼刑法修正案(七)、侵權責任法、居民身份證法(修訂)等法律相繼出臺之后,2013年和2014年,我國又密集出臺了多項個人信息保護法律和標準,不斷構筑和完善個人信息保護制度體系。

  與此同時,社會各界還在呼吁加快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專家認為,在立法時,有必要對個人信息收集主體、收集范圍、收集程序、部門或組織告知義務、個人信息的儲存與使用、更改程序、共享程序、行業自律機制;對損害賠償、法律責任(民事、行政、刑事)等方面作出明確規定,整合現有分散、零碎的保護規范,統一規制個人信息收集、保存和利用行為,有效保護公民個人信息,保障公民權益,推動信息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 □記者 陳曉英

編輯:王瀝慷

關鍵詞:信息交易 生財之道 沒有信息就沒有資源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