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一品一鑒一品一鑒
紅木家具之魂:精巧技藝的繼承和流傳
“線”和“面”千變萬化的組合,形成了每件家具獨特的氣質。
紅木家具之美,除了優質硬木帶來的材質為基礎,古典家具技藝的精巧——藝術的設計與完美的手工相結合,成為紅木家具的靈魂。在當今紅木家具的工藝方面,除了使用工具的變化和進步所帶來的便利和效率,不夸張地說,對于古典紅木家具設計的繼承、對工藝精髓的掌握,紅木家具才能在時代變遷中不失神韻、風采依然。那些具有靈魂的技藝,依靠工匠的口口相傳繼承下來,成為紅木家具的經典符號,彰顯著傳統家具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在繼承和創新中更顯華彩。
椅子的顯眼位置常使用紋理清晰的美材
榫卯被稱為古典家具的靈魂,有天衣無縫之妙。
現代紅木家具的榫卯完全繼承了古典家具榫卯制作的工藝
“三分雕工,七分磨工”,家具的線、面需要通過打磨來最終定型,而雕刻的神韻更是要靠打磨來體現。
工具的進步讓現代紅木家具雕刻更為細膩
選料和線腳
不露聲色 暗含匠心
作為中國古典家具的頂峰時期代表作,明式家具的特點明顯:線腳簡練、簡單又不失裝飾意味,做到這一特點,重點來自選料的精準和線腳的變幻運用。硬木一般都有紋理,歷來都以紋理清晰華美者為美,因此工匠在選料時,總是將花紋好看的美材用在家具的顯著部位,例如椅子的背靠板、羅漢床圍子正中間、桌案面心等。這種不借人力的自然紋飾,成為家具最好的裝飾。
在選料時,并非簡單選取最美花紋使用即可,什么位置使用什么花紋,也有一定講究。據明清家具專家王世襄在《明式家具研究》中考證,官帽椅、扶手椅的背靠板,常常呈“流湍回旋”的圖案,床圍板往往呈現“風起云涌”之勢,有的家具甚至整個看面都有紋理,而且均勻自然。還有一種使用美材的方法,就是用厚板剖成兩半,用在對等的位置,例如圓角柜的柜門、對稱面心的桌案等,“不僅有花紋美,還有對稱美,在無規律中又有規律,二者的統一,顯得格外雋永耐看。”此外,不同木材有意識地配合使用,也是一種選材的方法。例如樹木因為生癭結節使木質有細密旋轉的紋理,由此而生的“癭木”成為難得的材料,多用在顯眼的位置。王世襄先生提到:“實例曾見用鐵力木造腿子、棖子及門邊,用黃花梨造門心的圓角柜,也有用黃花梨造腿子、棖子,而用楠木癭子分段造門心。”
此外,古典家具的線腳,也是其造型的一大特色。線腳,即家具上的“面”和“線”,常用在邊抹、棖子、腿足等部位,通過線的高低而形成的陽線和陰線、面的高低而形成的凸面和凹面,形成線和面千變萬化的組合。觀察線腳最直觀的形式就是看家具中部件截斷面邊緣線的造型線式,例如家具的腿足有圓足、方足、扁圓足、扁方足之分,如桌面、幾面、椅子坐面等邊抹的線腳,以各種“冰盤沿”的形式反映出各種不同的個性特征來,有的平和,有的銳利,有的寬厚,有的精巧,有的肥美……形成家具不同的氣質。
看如今
選料更顯企業誠信
在當今紅木家具制作過程中,遵循美觀、對稱是選料原則之一,此外,選料還是決定家具品質的基礎。據名佳紅木董事長張正基介紹,名佳紅木在選料上要遵循家具的外表和承重等主體部位不能使用邊材;板料、框料的厚度、大小要遵循規范;主體部位的木材及其紋理、走向要一致、對稱、協調。
紅木家具的線腳在現代家具生產中仍然存在,這些細節上的差別,也成為判別廠家是否專業的標準。張正基介紹,目前消費者尤其是北京(樓盤)地區的消費者,對于家具的線腳十分了解,一件家具線腳的好壞與否,也成為辨別內行和外行的關鍵。他解釋說:“以椅子為例,高器型的椅子有幾處玄妙之處,例如椅子的背靠板從上至下并非寬度一致,而是做到上端略窄下端稍寬,這樣才符合透視學原理。”
榫卯
家具骨子里的“明爭暗斗”
選完料、部件線腳雕刻完畢,需要將各部位部件利用榫卯結構,按照設計結構結合起來。傳統家具結構頗有特點:以立木為支柱,橫木作連接材,吸取了大木構架和壸門臺座的式樣和手法。跟房屋、壸座一樣,家具的平面、縱和橫的斷面,除個別變體外,都作四方形。四方形的結構是可變的、不穩定的,但是由于傳統家具使用了“攢邊裝板”,各種各樣的棖子、牙條、牙頭、角牙、短柱及拖泥等,加強了結點的剛度,迫使角度不變,將支架固定起來,消除了結構不穩定的缺憾,同時還能將重量負荷,均勻又合理地傳遞到腿足上。
而各部件能夠有機地成功連接在一起,就是取決于榫卯的功勞。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榫卯之間完全不用釘子,用魚鰾膠黏合也是輔佐手段,憑借榫卯就可以做到連接合理、面面俱到、嚴絲合縫,有天衣無縫之妙。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研究》中將家具接合分為四類:基本接合、腿足與上部構件的接合、腿足與下部構件的接合、另加的榫銷,由此衍生出多種榫卯造法。其造法繁復多樣,王世襄曾經提到:“魯班館的老匠師如石惠、李建元、祖連朋等都曾談到,即使從事家具修理已幾十年,仍偶然會發現某一榫卯或它的某一局部造法是從來沒有見過的。”
可以說,榫卯結構是中國傳統家具文化的靈魂。整套家具不使用一根鐵釘,卻能使用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在人類輕工制造史上堪稱奇跡。家具榫卯工藝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和傳承,出現了上百種結構,現在常見的、仍經常使用的有格肩榫、插肩榫、楔釘榫、夾頭榫、抱肩榫、粽角榫、攢邊格角榫等等。中國家具協會副理事長、中國家具協會傳統家具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陳寶光曾定義傳統家具為“以榫卯結構為核心”,換言之,如果家具放棄了榫卯,盡管材料是紅木,就不再是中國傳統家具,而進入“現代家具”的系列。
榫卯結構除了支撐起家具整體結構,也是重要的裝飾手法,重點體現在“攢接”和“斗簇”上。所謂“攢接”,就是借用榫卯將短材銜接在一起,組成各種幾何圖案;“斗簇”指用鎪鏤的花片,仗栽銷把它們斗攏成圖案花紋;或用較大木片鎪出團聚的花紋,而其效果仍似斗簇。家具上裝飾性很強的透空圖案,有的是純用攢接方法做成的,如十字連方或扯不斷等;有的是純用斗簇方法做成的,如四簇云紋;有的則兼用二法。
看如今
榫卯和結構是創新的底線
在北京元亨利古典硬木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波看來,目前,古典紅木家具創新之勢頗多,而“結構”和“榫卯”是古典家具創新的“底線”。他解釋說:“不采用傳統的榫卯結構,而用鐵釘、金屬構件等進行連接,首先嚴重縮短家具的壽命,影響家具的傳承。另外,現在很多“新潮”設計師不懂框架結構,設計出來的家具耐受力也差。以前人們做一件東西,要翻來覆去研究幾年,從人體學、力學方面進行嚴格考量。如果對框架結構不重視的“創新”家具,就不好說了。中式家具的底線,就是榫卯和框架結構,這兩點切不可丟。”
雕刻、打磨
成型后的“表面功夫”
當一件家具組裝完畢,其表面的裝飾等“表面功夫”也不容忽視,這其中包括雕刻、鑲嵌、打磨、上漆或上蠟等。在這其中,雕刻在裝飾手法中占首要地位,因為家具絕大多數紋樣是靠雕刻造出來的,就是攢斗、鑲嵌也需要施加雕刻才能完成。按照技法,雕刻可以分為陰刻、浮雕、透雕、浮雕透雕結合、圓雕等,按照題材,有卷草、蓮紋、云紋、靈芝、龍紋、螭紋、花鳥、走獸、山水、人物、吉祥文字圖案、宗教圖案等。
鑲嵌包括“包鑲”和“填嵌”。包鑲是指用小片木片或其他材料拼成圖案,作為家具的貼面,王世襄先生考證,蘇州(樓盤)西園的大畫案,遠望不見任何裝飾,就近看,表面全作冰綻紋,原來使用黃花梨小片拼出來的,故名為“千拼臺”,實際片數,有人統計為2930片;填嵌是將家具表面依照嵌件樣挖槽剔溝,再把嵌件填入黏著,仗紋樣和木地的差異構成裝飾畫面。填嵌由于嵌件物質不同,表面又有磨光、陰刻、突起等做法,常見的做法有嵌木、嵌瓷、嵌螺鈿、嵌玳瑁、嵌骨、嵌牙等。
除卻這些物質上的裝飾,在組裝完畢后,紅木家具的表面還要經過精心再裝飾——打磨、上漆或上蠟。在傳統的家具制作流程中,整個家具試裝完成后都要拆散再對各部件逐一打磨,每個部件要四面見光。打磨工具為刮刀、耪刨、馬牙銼、銼草、麻絨。家具的打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舊時曾有俗語稱“三分雕工,七分磨工”。這是因為家具的線、面需要通過打磨來最終定型,而雕刻的神韻更是要靠打磨來完美體現。精細打磨過的家具,不僅光滑圓潤如嬰兒肌膚,雕刻生動活靈活現,而且透亮無比,將木材自然的紋理、質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上漆和燙蠟,作為紅木家具或者部分硬木家具表面處理的最后一道工序,緊接打磨工序之后,可以對家具起到保護和裝飾的作用。無論是上漆還是燙蠟,在經過打磨的家具送到漆工或者蠟工手里后,都要經過工人的再次打磨,保證無工具痕跡,無油污、膠跡,清除研磨木粉,利于蠟液向木材組織內滲入,防止木紋變黑而形成污穢涂飾。如果家具有戧茬等瑕疵,都將在涂裝后暴露無遺,而且燙蠟也是對木性含水率的最后一次烘干處理。
看如今
工具進步,技藝更細膩
在雕刻、打磨等工藝上,當代的紅木家具制作并沒有太大改動,更多是從工具上的創新上更為細膩地繼承古典技藝。據勁飛紅木董事長吳新建介紹,目前打磨工使用的工具更為豐富,從150號砂紙到1800號砂紙不等,保證家具表面更為細膩。在雕刻方面,目前大型紅木家具生產企業仍保留了手工雕刻,工具的進步,也讓雕刻更為細膩,例如常見的四層云龍紋,現在可以做到七層或八層,更為生動傳神。(馮靜 付娟 王遠征)
編輯:陳佳
關鍵詞:紅木家具 精巧技藝 硬木 古典家具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