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文交所游擊戰?藝術金融能否破局
文交所的游擊戰?藝術品金融能否破局
2015年7月13日,重慶文化產權交易中心正式揭牌,同時,著名油畫家羅中立《過河》、龐茂琨藝術品(組合)產品《人體》在重慶文化產權交易中心掛牌上市,讓一直處在整頓中的文交所再一次回到人們的視野中。
從2009年國內第一家文化產權交易所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正式揭牌開始,文交所便開啟了瘋狂模式,緊跟上海步伐的天津文交所通過藝術品證券化交易的方式,使得文交所迅速成為資本青睞的寵兒,全國大量文交所相繼出現,以群體的力量形成了一股藝術品經融化潮流,然而,隨著市場的失控,讓人們看到了其中存在的弊端和巨大風險,最終,政府出面干預才逐漸平息這股熱潮帶來的負面影響,在政府的強力干預下,文交所也進入了發展的低谷期,一下從公眾的失業中消失了,其實,他們并未消失,只是轉戰其它領域了,對象由藝術品換成了其他品種,比如最近火爆的郵幣卡市場。
郵幣卡的交易模式與藝術品非常的相像,依然是將對象證券化經營,沒有實質性的模式創新,只是換種方式而已,其實,這里折射出文化金融化的困境,拿藝術品金融化來說,從2007年民生銀行率先嘗試將藝術品金融化開始,藝術基金、藝術信托、藝術銀行、文交所藝術品份額化經營、藝術品質押貸款等等,藝術品與金融結合進行了很多的嘗試,但結果都不太理想,比如2013年藝術基金到償還周期是面臨的困境,文交所藝術品份額化經營被叫停等等,藝術品金融化的嘗試似乎一直處在失敗的陰影當中,尤其是2011年之后政策監管的力度越來越大,使得文化金融創新的熱潮變得前途迷茫,很多時候看似出現了一種新的金融模式,但到底是換湯不換藥?還是找到了新的突圍方法?
重慶文交所建構文交所發展“新范本”?
重慶文交所的掛牌成立距離2009年國內第一家文化產權交易所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正式揭牌開始已經有六年的時間,這六年內文交所經歷了過山車式的瘋長與衰落,期間國家更是出臺眾多嚴厲政策來進行監管。比如,2011 年11 月11 日,國務院下發了《關于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切實防范金融風險的決定》此后中宣部、文化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又聯合下發了《加強文化產權交易和藝術品交易管理的意見》,2012 年,國務院又接連發布了《關于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切實防范金融風險的決定》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的實施意見》。2013年12月23日,證監會發出《關于禁止以電子商務名義開展標準化合約交易活動的通知》2014年4月,在中國銀監會的新聞發布會上,公安部界定高價回購藝術品涉嫌非法集資,同月,銀監會下發《關于調整信托公司凈資本計算標準有關事項的通知(征求意見稿)》。
在如此之多的政策把控下,重慶文交所的掛牌成立可以說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如何在不觸動政策的情況下建立新的模式是大家所關心的,因為在此之前,眾多文交所在整頓之后,經營方式和思路沒有改變,只是改變了經營的類別,比如像南京文交所、上海文交所等,轉戰郵幣卡市場,要么是出口轉內銷,在境外開設機構,回到國內繼續之前的操作,比如之前被重點討論的香港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中國文化藝術品產權交易所和香港萬豐國際文化藝術品產權交易中心就是其中的典型,玩起了躲貓貓游擊戰,在這樣的氛圍中,重慶文交所的做法和模式一定程度上,對于未來或許會有很大的影響。
重慶文交所掛牌成立現場
據了解,重慶文交所是由重慶市委宣傳部主管,重慶市金融辦監管的國有文化產權交易平臺,主要涉及藝術品交易和文化資產交易兩大板塊,首批藝術品收益權產品由深圳聯合集富基金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保薦。羅中立的《過河》和龐茂琨的藝術品(組合)《人體》,兩個藝術品收益權產品均經重慶文交中心簽約的第三方服務機構:中國檢驗認證集團、重慶百君律師事務所進行了真偽鑒定、價值評估、法律確權,并經過上市審核委員會審核后掛牌上市。
重慶文化產權交易中心的業務范圍包括三大板塊,一是藝術品交易,二是資產交易,三是登記托管。其中,藝術品交易包括單件藝術品和藝術品(組合)收益權;資產交易包括傳統的知識產權、物權、股權流轉交易;登記托管包括藝術品及文化產權。2013年起,由重慶漢昌文化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擔任運營機構,負責藝術品交易市場推廣和運營。
重慶文化產權交易中心運營總裁王小虎,同時他也是重慶漢昌文化產業集團總裁,此前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重慶文交所在上市之前做了有五年的研究和規劃,自2009年以來,王小虎帶領其團隊深入調研了上海、北京、天津、深圳等地的文交所,并組織涉及金融、證券、法律、藝術、科技等國內外有影響的專家或機構進行了充分的論證。在此基礎上,王小虎及其團隊在重慶文交中心的藝術品交易規則、交易模式上進行了頂層設計。在法律框架下,建立了目前國內具有創新性的藝術品交易規則。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還表示,重慶文交所進行了有十項創新:“一是建立藝術品交易參與主體體系;二是創立藝術品保薦商制度;三是建立藝術品交易服務商體系;四是創立藝術品交易經紀商制度;五是成立藝術品上市交易審核委員會;六是建立藝術品登記、托管體系;七是搭建了全新的金融服務模式;八是建立藝術品價格和價值評估體系;九是建立交易風險控制體系;十是建立和完善藝術品市場化退市機制。”
在重慶文交所的官網中可以看到其詳細的運行體系,重慶文交中心提供兩種交易模式:小額單件藝術品競拍轉讓和藝術品(組合)收益權。單件藝術品交易方式采用電子競拍模式。會員在交易系統中的電子競價平臺上通過單向動態遞增報價的方式,以藝術品掛牌價的整數倍數競價。其中,5萬元以下按100元的整數倍競拍,5萬元以上則按1000元的整數倍競拍。比如一幅掛牌價為3000元的國畫,會員可以3000元、3100元、4000元的幅度加價競拍。
為規避藝術品被盲目炒高的風險,重慶文交中心設定單件藝術品最高競拍價格不能超過規定的掛牌價的若干倍數,否則系統不再接受報價。
同時,為鼓勵廣大市民踴躍參與,文交中心在保證公平、公正前提下,將隨機抽選一部分藝術品由保薦商承諾保底回購,即會員購買到這類藝術品,會員在規定的期限內若不滿意,那么在保證藝術品真實、無損的情況下,保薦商可以當初約定的價格購買回去,所以會員不用擔心藝術品在購買后價格大幅下跌等等。
從這里可以看出,重慶文交所與之前的文交所相比還是做出了很大的調整,對于之前存在的核心問題都做了針對性的措施,看起來各個方面都做出了保障,但在實際的操作中是否會出現其他的問題呢?能否成為未來文交所發展的范本?一切還有待觀察。
東方雍和國際版權交易中心
“藝術家公盤”打造藝術品公平交易第四方平臺
除了重慶文交所之外,在今年4月份由國際藝術版權中心推出的藝術家公盤,提出了一種全新的藝術品金融模式,欲打造一個藝術品交易第四方平臺,以期能夠整合行業相關的上中下游資源,建構藝術品產業生態鏈。
該公盤由北京東方雍和國際版權交易中心和昆明元盛文化產權交易所聯合打造,負責運行的為國版交易中心執行董事羅嘉元,之前他也是昆明元盛文化產權交易所的負責人,在經營文交所時,他就已經開始嘗試建立新型藝術品金融平臺,提出文交所只是服務性平臺:“我在2011年就提出過重新定義文交所,實際上文交所是一個第四方平臺,既不是賣方也不是買方,在這里,買賣方這是兩方,還有提供鑒定評估、存管、展覽等的機構他們是第三方,文交所是第四方。在文交所這個第四方交易平臺上,我們見證買賣雙方的交易,有一系列的應對鑒定、評估、確真、存管、保險、流通、推廣等問題的嚴謹的體系化的方法。”
藝術家公盤的出現是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的,對于與國版交易中心的合作及藝術家公盤的推出羅嘉元表示:“現在的藝術品生態存在很多問題,包括碎片化的功能和信息、真偽和權屬問題、藝術品定價、詢價、交易成本的問題,還有藝術品交易的流通性問題,這些都是大家在傳統的藝術品交易方式中會面臨的比較頭疼的問題。另外還有大家經常談到的藝術金融,文化金融,文化互聯網的融合。原來的藝術品市場生態環境是無法支持藝術品的資產化跟金融化的,因為市場結構本身就不行,市場的生態環境不支持,所以在這種前提下我們談藝術金融,談文化金融的融合,實際上是沒有一個市場基礎的。所以我們元盛文交所跟北京雍和國際版權交易中心合作推出新的藝術家運營計劃,目的就是在我們可控的環境里面解決藝術品在傳統市場中碰到的所有常見問題,同時為藝術金融化的推進能夠提供一個更好的環境。”
在這里,羅嘉元嘗試建立的新的交易生態圈,這其中包括藝術家、投資收藏會員、經紀機構、投資機構、藝術品服務機構。里面涉及到與藝術金融相關的各個行業,比如像傳統市場渠道:如畫廊、藝術展覽、拍賣等渠道,金融產品渠道:包括如藝術品基金、信托、銀行、小貸等,第三是互聯網渠道,如藝術品電商、眾籌、P2P等互聯網市場渠道也將參與其中等等。
藝術家公盤嘗試打造的全產業生態鏈
羅嘉元表示,這種新型交易模式做到了以下幾點:一是解決了傳統藝術品交易模式難以解決的問題,比如確真、估價、保管、保險、信息對稱等基本問題;二是整合了藝術品交易的各方專業資源為投資收藏人提供全程服務;三是在增量過程中,合作方原有的專業功能和價值能進一步體現;四是增量市場為藝術品金融化的定價和流通打下基礎。
在談到具體操作時,他舉例稱,為藝術家和投資收藏會員服務的“經紀機構”和“專營機構”,分別承擔藝術家保薦和專業服務、投資服務、藝術品鑒證備案、投資人會員服務、市場增值推廣等專業職能:“每個藝術家配有相應的兩個機構,一是經紀機構,提供各類的專業服務;另一個是專營機構,就是為藝術家項目運營提供資金支持;還有就是各類的專業服務機構,為藝術家項目、投資收藏會員提供全程專業服務。”
其實他要建立的是資源整合型市場體系,專營機構為投資主體,經紀機構執行項目運作,保真數據庫為基礎保障,結合倉儲、物流、保險等等,將與之相關的各個行業都打通,形成一個公開透明的開放性平臺,開辟一個新市場,這是一個細分的市場,并不會改變原有的藏家市場,藝術家公盤打造一個介于藝術與金融之間的平臺,讓兩邊融合。
藝術家公盤嘗試打造的是一個藝術領域的淘寶,通過強有力的資源整合來推動藝術品金融化發展,在這里如何協調好各方面資源有序運行是關鍵,同時,如何擴大公盤的受眾面和盤面也是關鍵,在這其中的很多環節都非常強調服務對象的流通性和批量經營,比如保險、物流、倉儲等等,基數太小的話就會造成高額的運行成本,這種方式是否可行,現在也很難下結論,有待時間的檢驗。
藝術品金融化在困境中求發展
藝術品的金融化要經歷從藝術品到藝術商品(側重于藝術品的文化消費屬性)、藝術實物資產(側重于藝術品的資產配置屬性),乃至藝術金融資產(側重于藝術品的金融投資屬性)的發展過程,反映的實際上是藝術品商品化、資產化和金融化的歷程。健康可持續藝術品市場體系需要生產、流通、鑒定、評估、備案、經紀、保管、保險等藝術產業體系支撐。通過專業化服務,降低技術性門檻,吸引更多的人進行文化消費,陶冶情操,擁有精神層面的享受。通過制度創新,增強藝術品流動性。
這里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品金融化是一個系統化的體系,上述兩家機構給我們提供了可操作的實例,但是否可以大范圍推廣操作?現在說還為時尚早。此外,像藝術品基金、藝術銀行、藝術信托、藝術抵押等等藝術品金融化嘗試,在發展中都并不是太理想,如何讓整個產業都得到健康的發展也是從業者該考慮的問題,是否有一些共性的問題是大家可以考慮著手解決的呢?在國版交易中心執行董事羅嘉元看來,藝術品金融化面臨的最大困境是沒有確立藝術品的資產屬性,如解決真偽、權屬、定價等,只有解決了這些問題,才能談藝術品金融化。
上海文化藝術品研究院執行院長孔達達也同樣認為藝術品金融化的前提是藝術品的資產化,在他看來:“為什么以往的嘗試鮮有規模性成功的案例?其實答案很明顯,藝術品的金融化的前提是藝術品的資產化,而資產化的前提是藝術品的價格評估機制,因為一個資產如果沒有公允的價格體系,那么這個資產就很難作為金融產品進行交易,并進一步在金融體系中流通和交換。簡言之,藝術品的價格評估,才是能使藝術金融破冰前行的條件。”
在四川新西蜀藝術金融研究院院長劉勇看來:“藝術銀行,基金,信托等傳統金融模式在發行機制與法律法規有行業局限,不太契合藝術品本身所具有的價值與巨大的增值空間,加之人們的投資理念目前還沒有從投機向投資實現完全轉變,投資周期并不滿足投資者短期實現高額利潤的訴求,導致了藝術品基金,藝術品信托等無法長期良好的發展。此外,如何解決金融資本高效進入文化產業是最大的困境,何為高效?即科學的價值評估體系,專業的運營管理團隊,健全的交易機制解決方案,完善的配套法律法規,這也是目前藝術品金融化最大的阻力。”
在四川西岸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宋曉萌看來,藝術品金融化的最大困境是:““藝術品金融在只有份額化盤面交易而沒有實物交割的情況下,可能會讓人對金融產生云里霧里的偏見,中國人的消費觀念一般更愿意投資摸得著看得見的東西,任何的投資首先都會考慮風險以及回報率和投資周期,藝術品的健康升值是不可能太迅速的,從以往的例子來看,那些短期瘋炒上去像過山車般狂跌下來的藝術品股票,不僅讓大眾對藝術品金融產生了誤區,對藝術家極其作品也是種傷害。公眾忽略了其作品本身的價值,一味地關注股票盤面的走勢。藝術品金融真正健康的發展必須同時兼顧其相對應的藝術品實物如版畫,藝術衍生品的推廣,真正的做到國家倡導的藝術進萬家,所以一支藝術品股票發行上市后,其運營管理機構需要通過后期對實物的開發和運作來解決二級市場供血不足的情況。”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藝術品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黃雋則更加具體的分析了藝術品金融化所面臨的問題:“在藝術品質押或按揭貸款的銀行類產品中,銀行貸款額度不僅大幅低于藝術品的拍賣或評估價格,而且銀行還要求拍賣公司或藝術品顧問類公司提供擔保,這說明目前藝術品本身并不滿足作為銀行抵押品的要求。雖然有些銀行根據所在地的特點嘗試藝術品質押或按揭融資,但是目前還只是個案,不具備全國范圍的推廣價值。國內藝術品基金以信托和有限合伙的私募基金為主。藝術品基金雖然在設計上會加大‘跟投’、‘回購’、‘優先’和‘劣后’(次級)分層結構設計等條款來控制風險以增加投資人的信心,但是這類產品由于大多為2-3年,時間較短,其收益大多靠天吃飯。也就是說在藝術品市場大勢好的時候,可以坐順風車得到超額收益,而在大勢走下坡路時,藝術品基金或信托公司往往一片沉默,無聲無息。不少基金采取延期、自咽苦果或以作品換本金等方式進行了結。藝術品基金的成功運作需要良好的藝術品專業水準、市場和商業眼光和能力以及公司的客觀公正性。在基金,尤其是私募基金公司管理方的道德風險無法有效控制和防范的情況下,藝術品基金的收益很大程度上靠運氣。”
國版權交易中心執行董事羅嘉元也用藝術品基金舉了一個很好的例子,他講到:“比如說一個基金5000萬,用里面絕大部分的錢買大量藝術品回來,基金通常的回報期是三年,現在只能等三年后賣出去,那么問題就來了:首先,花5000萬買了藝術品,三年之后賣出去,如何可以斷定三年后這些作品會增值?其次是,到了規定的期限了,要出售作品了,賣給誰?去哪里賣?還有就是如何定價呢?依據什么來定價?作品的流通性如何?此外,作為一個金融機構,自己沒有辦法解決,是不是有合作伙伴或者委托公司可以將這些作品按時在基金結束日之前把所有的作品都賣掉呢?打造藝術家公盤的目標就是解決這些問題。”
上述專家學者給出了藝術品金融化所面臨的具體問題,從這些方面去著手解決,藝術品金融創新或許就會變得不那么抽象,藝術品金融化從2007年算起的話,到現在才只有8年的時間,還是很新的一個行業,也意味著有很多的可能性,未來的前景肯定是很好的,這也是所有從業者所認同的,要不然不會有這么多的嘗試,只是在具體操作的時候,希望從業人員能夠更多的是從真正的創新開始,去建構一個新型的市場,當市場真正建立起來之后,商業回報是必然的,如果只是一味的追求商業利益,對于自身和行業發展來說都是百害而無一利的,希望能夠看待越來越多像重慶文交所、藝術家公盤這樣的嘗試。(陳耀杰)
編輯:陳佳
關鍵詞:文交所 藝術金融 重慶文交所 “藝術家公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