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武漢推出“四個一”審批流程力避“公章旅行”
新華網武漢7月31日電(記者熊金超、馮國棟)“排一次隊,交一套資料,蓋一個公章,就能辦結行政審批業務。”武漢市創新行政審批流程,新近推出的“一窗式受理、一表式申報、一章式審批、一網式辦件”行政審批模式等,努力讓政府回歸服務群眾的本位。
近年來,政府職能轉變不斷推進,但有些需審批的事項當事人仍需層層蓋章,有時“跑斷腿”卻未必能辦結一事。
從去年開始,武漢全面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明確權力清單、程序清單、責任清單,不僅明確了責任單位部門“應該做好的事”,還明確了社區等基層單位“可以不做的事”“可以不蓋的章”,以減少“公章旅行”現象。
今年6月,武漢在經濟技術開發區探索設立行政審批局,把22個區屬部門的268項審批權集中劃歸一個部門辦理,分散在各個部門的70枚公章被一枚審批公章取代。
而在武昌區,一場更有針對性的審批改革也在大刀闊斧地推開。武昌區委書記王立介紹說,武昌區上收社區行政職能,下放部門行政權力,整合區民政局、殘聯等多部門職能,成立民政工作委員會,共享部門信息,并將權力下放在街道這一“中間層”,讓群眾在街道辦事大廳能“一次跑腿、一次辦結,全區通辦”。
近年來,小小社區公章成了“萬能公章”,除低保、房管等常規證明,一些像“不在家”“品行端正”這樣的證明都要到社區去蓋章。“居民找社區辦事,我們都想給辦好,但有很多證明,我們真不好蓋章。”武漢市武昌區水果湖街道張家灣社區黨支部書記高桂萍說。
武漢市武昌區委組織部部長孫志軍認為,“奇葩證明”和“萬能公章”,一方面說明部門行政手段落后,信息無法共享,重復勞動,另外一方面也說明,一些部門不愿擔責。
鑒于此,武漢明確界定了社區公章使用范圍,任何部門和單位不得要求社區出具超過公章使用范圍的各類證明。在武昌區黃鶴樓街彭劉楊路社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如今居民到社區辦理各類證明的數量明顯減少。“像親屬關系證明、無房產證明等21項以往常見的證明都被取消了,更別提上環、引產等‘奇葩證明’了。”
為了切實減少市民“跑機關”辦事的負擔,武漢市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減項目、減程序、減時限,市級行政審批事項由2011年的748項削減至目前260多項。
武漢經濟開發區行政審批局黃元峰說,為了讓百姓辦事少跑腿,他們今年內將開通移動政務平臺,市民登錄移動終端APP或微信公眾號,就可獲取政務信息,辦理審批及相關事項,將過去跑斷腿的辦事程序“帶進家門,裝進口袋,拉進朋友圈”。
“行政審批改革的目的是最大限度方便群眾,我們要帶著感情做事,常換位思考。”王立說,“關鍵是理順部門職責,該辦的辦好,不該辦的不辦,切實讓基層回歸服務本位,讓百姓享受到改革減負的紅利。”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審批 申報 受理 公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