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朱和平:夢想在藍天上翱翔

2015年07月28日 09:44 | 作者:司晉麗 | 來源:人民政協網-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C20150728001-zx4

朱和平近照 攝影/齊波

 

  立馬太行旌旗紅,雪云漠漠颯天風。將軍自有臂如鐵,力挽狂瀾萬古雄。

 

  1939年,太行山抗日前線。12月1日是八路軍總指揮朱德的生日,在此起彼伏的炮火聲中,作家楊朔賦詩一首,贊揚朱德帶兵打仗的神勇堅毅。

 

  自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后,朱德總司令第一時間率部開赴山西抗日前線。在與日軍的頑強拼搏中,迅速建立了四個戰略支點和五塊抗日根據地,軍隊規模由3萬多人發展至40多萬人。山西武鄉縣成為華北敵后抗戰的指揮中心,也是朱德在抗戰期間戰斗生活時間最長的地方。

 

  “爺爺在這里親自指揮了多次著名戰斗,打破了日寇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激發了全國人民抗戰到底的決心。”2015年7月7日,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朱德總司令嫡孫朱和平將軍踏上巍峨太行雄抱中的革命老區山西武鄉。

 

  眼前是片安寧的樂土,人們正欣欣向榮地建設著美好家園。殘酷的動蕩已被經年的風霜洗去,人民軍隊曾經金戈鐵馬、浴血奮戰的一幕幕卻涌在朱和平心頭拂不去。“這個僅14萬人口的小縣城,曾以犧牲2萬多人的代價,為中國抗戰作出了巨大貢獻。”他說。

 

  戰爭只是結束苦難的手段

 

  對于曾在戰爭中出生入死的家庭,能享受到和普通小家庭一樣的天倫之樂,哪怕分分秒秒,都彌足珍貴。

 

  新中國成立后,人們生活逐步安定。1953年,朱和平出生8個月后,由于父母在外地工作,他被抱到爺爺朱德、奶奶康克清身邊生活。童年飽含爺爺奶奶殷切的關愛,朱和平至今還記得晚飯時,一家人圍坐在餐桌旁其樂融融,祖父母含飴弄孫的溫馨。

 

  “如呀今的南泥灣,與呀往年不一般……”一天,年幼的朱和平在家哼起新學的歌曲《南泥灣》。奶奶問她,“你知道爺爺和南泥灣的故事嗎?”朱和平理直氣壯地回答說不知道,“爺爺是總司令,就是管打仗的。”

 

  打仗,這就是年幼的朱和平對爺爺的全部認識。當時他還很淘氣,常穿著“海軍服”和院里的小朋友玩“打仗”的游戲,喜歡纏著爺爺講打仗的故事,崇拜爺爺穿上元帥服時的“神氣”。

 

  23歲就離開家鄉去尋求革命道路,朱德一生帶兵打過多少次仗并沒有確切統計。有一種說法是,“大仗五百,小仗三千。”

 

  “加入中國共產黨前,爺爺就有13年的軍事經歷。他參加過辛亥革命云南起義、護國戰爭、護法戰爭。參加革命后,他同國民黨中央軍和地方軍閥打過仗,同日本侵略軍打了8年,最后又打垮了國民黨反動派的軍隊。”不過,當年幼小的朱和平心里一直不解,爺爺看起來那么和藹可親、寬厚平和,怎么會是一個令敵人聞風喪膽的軍事統帥?

 

  猶記一年“五一”國際勞動節,朱和平跟爺爺奶奶到天安門觀看紀念活動。游行的隊伍高喊“世界和平萬歲”,懵懂的他問爺爺,“他們老喊我名字干啥呀?”

 

  “和平是人類的美好希望嘛,這不單單是你的名字。”朱和平現在還記得爺爺的回答。

 

  朱和平懂事后,才真正理解了爺爺的苦心。作為全軍總司令,朱德一生為挽救國家危亡、謀求大眾解放東征西戰,戰勝無數對手,立下過赫赫戰功,但他心底卻不崇尚戰爭。這個戎馬倥傯大半生的老人珍愛和平生活,甚至給最喜愛的孫子取名“和平”,祝愿和平能伴隨他成長。

 

  事實上,還在1937年,美國女作家尼姆·威爾斯赴延安采訪朱德后,她就寫下這樣一句話:“他是那樣的一個軍人,認為戰爭并不是一種功業,而是結束苦難的一種手段,這在中國更屬少見。”

 

  受家風砥礪的人生

 

  采訪中,當記者問朱和平,作為紅色后代,有沒有一種優越感?他回答,“說沒有那是假的。但沒有物質上的優越感,更多是精神上的。爺爺德高望重、嚴于律己、為人師表,我為有這樣的爺爺感到自豪!”

 

  提起朱家的家風,朱和平用八個字總結:“立德樹人,勤儉持家。”勤儉持家,是朱家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精神;而立德樹人,則是朱德為家風注入的信仰內涵。

 

  朱和平自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過普通人的生活。上小學時,他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給菜園子澆水,看看種下的小苗有沒有起色———爺爺奶奶手把手教他在住所附近開墾荒地種菜。對孩童來說,既親近土地,又能夠經歷耕耘收獲,快樂不言而喻。

 

  “從翻地、播種到鋤草、澆水、淘糞、施肥,我是真的每一環節都不落下。”在爺爺奶奶的指導下,種下的蔬菜長勢喜人。自家吃不完,他們還常把菜送給中南海西大灶食堂。朱和平回憶,三年自然災害期間,自家種植的雜糧蔬菜幫助家人渡過了艱難歲月。

 

  有德才有信仰。在朱和平看來,爺爺一生堅定信仰馬列主義,追隨中國共產黨,主要是把握好了五關:信仰關、利益關、親情關、律己關和榮辱關。“爺爺的故事聽起來瑣碎,但正是這點點滴滴,展現出爺爺崇高的精神追求。”而這些精神,也不知不覺滲入到朱和平的心田里,成為他自我要求的銘律。

 

  “在最困難、最危急、最需要有人站出來的時刻,他力挽狂瀾,靠的就是堅定的理想信念。”朱和平說,朱德堅定的信仰不僅表現在中國革命大大小小的戰爭中,也表現在“文革”那段艱難的日子里。

 

  在“文革”中,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遭受陷害和圍攻,歷史被造反派任意篡改。“將來總有一天能搞清楚的。”80多歲的朱德樂觀大度,泰然處之。

 

  嚴酷的環境會加速人的成熟。一直在爺爺奶奶疼愛中成長的朱和平當時只有十多歲,卻一心想著能為老人做些什么。他想,爺爺身邊的工作人員都撤走了,爺爺怎么吃飯?他老人家年紀那么大了,吃不好可不行。為此,他跑到天津,跟姥姥學起了蒸饅頭。

 

  由于無法和爺爺見面,他捧著自己蒸的饅頭送到奶奶康克清的單位全國婦聯機關,托奶奶帶回家。“第一次蒸出的饅頭堿放多了,上面裂了好多小口子,但奶奶說,爺爺一聽說是我蒸的饅頭,吃得特別香。”

 

  還有一件事,朱和平現在講起來,眼里還閃爍淚光。

 

  1976年7月6日,朱德元帥因病逝世。在給他換衣服的時候,朱和平和工作人員們翻遍家里竟找不出一件像樣的新衣服,最終只好給老人穿上一身冬天的中山裝送他離去。“衣服被子只要干凈就好,補補能穿能蓋,何必買新的?給國家節約一寸布也是好的。”朱德一生崇尚儉樸,也勉勵孫輩們永遠不搞特殊化、永遠和人民在一起。

 

  “當前黨情、世情和國情發生了很大變化,樸素廉潔和勤儉持家的內容與形式也不同了。但我認為,其核心的價值取向和深刻的文化內涵并沒有過時,仍然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朱和平說,當前中央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反腐,查出的官員中有些還是黨培養多年的優秀干部,令人惋惜。“這些人喪失了為人民服務的理想信念,沒有把好利益關,只注重個人利益,而忽略了人民群眾的利益。”

 

  立志做一名“專家型軍人”

 

  “一定要好好學習科學技術,為我軍的軍事科技作出貢獻。”(摘自朱和平1974年日記)

 

  7月,北京西郊,采訪在空軍指揮學院幽靜的校園里進行著。往昔猶如一條裹攜著珍珠的河流在奔騰,朱和平不時俯身打撈幾顆,愛惜地摩挲著。

 

  上世紀70年代,被“文革”分開的一家人剛剛團聚,中學畢業的朱和平便再次揮別親人,到北戴河某野戰部隊當兵。爺爺是總司令,奶奶是一名老紅軍,父母親在抗戰初期就加入了八路軍。出身軍人世家,參軍是朱和平的志向。

 

  當時部隊鼓勵上指揮院校,然后按連長、營長、團長的路子發展,朱和平仿佛一眼就看到了明亮的未來。但不久就被爺爺澆了一盆冷水。

 

  “你一個小排長,讓你研究軍一級的指揮,能行嗎?你必須首先成為技術專家,必須先上學習科學技術的大學,補自然科學這門課。”作戰經驗豐富、有強烈前瞻眼光的朱德并不鼓勵孫子走捷徑。不久,朱和平收到了爺爺奶奶給他寄來的高中教科書,要求他利用業余時間認真學習,補上科學知識這一課。

 

  1974年,因部隊換裝備,朱和平感到原先的指揮手段已不能適應新裝備的要求,就聯合幾個戰友反復試驗,研制出一個“炮兵群射擊指揮器”,提高了炮兵作戰指揮效能。這是他軍旅生涯第一次進行科研活動,取得成績后,興沖沖地告訴爺爺,得到的反饋卻是“你這只是一個小發明!”

 

  爺爺接下來說的話,朱和平永遠忘不掉。“指揮作戰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要當個首長的好參謀也不是簡單的事。我國的軍事裝備雖然有了發展,但在使用現代化武器方面,我們不如蘇聯、美國,我們的原子彈、巡洋艦、核潛艇都不行,有的還沒有,如航空母艦……你應該看到,壓在你們年輕一代軍人肩上的擔子是很重的。”

 

  朱和平了解爺爺對于這支軍隊的深厚感情、寄予的厚望。他當晚就在日記里記下了一筆,勉勵自己繼續刻苦學習。

 

  一次朱和平回家,時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總參四部部長王諍在家做客。王諍是解放軍無線電部隊的創始人,為紅軍幾次反“圍剿”及長征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爺爺告訴我,王諍是一個較典型的專家型領導。人民軍隊要現代化,必須培養大批這樣的領導干部。”

 

  至此,朱和平徹底放棄了念指揮院校的念頭,決定一步步踏實學本領。他白天訓練,晚上惡補科學文化知識,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文化程度高的戰友請教。“文革”結束后,他順利考上北京理工大學,后來又考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攻讀研究生。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經過30多年的努力,朱和平已是一名預警和電子戰專家,為空軍裝備現代化作出了突出貢獻,真正成為了一名“專家型軍人”。

 

  使“小”提案發揮大作用

 

  一個追求偉大復興的民族更要有富于創造力的民族精神。先輩們的科技強國、科技強軍夢,正在這一代人身上取得突破。

 

  藍色,是天空的顏色,也是空軍制服的顏色。作為空軍裝備領域的科研工作者,朱和平的夢想在藍天上翱翔。他親歷了我國雷達與電子戰裝備成功實現的兩次歷史性跨越式發展。如今,我國國防工業領域中,國防電子工業成為最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的行業。

 

  自身的經歷以及對國防建設的了解使然,朱和平特別關注教育和人才的培養。自2008年至今,作為一名教育界全國政協委員,他在履職中投入高度熱情,總覺得提案篇幅1500字太少,想反映的情況又太多,意猶未盡。后來,他鼓勵自己針對重點難點問題、結合專業悉心調研,所交提案或與教育相關、或與軍隊相關。

 

  2012年,他提交了“建議在瑞金等地開設干部學院”的提案,很快就被納入贛南地區發展一攬子計劃當中,他欣慰地說,“希望能對這個地區的經濟社會和人文教育發展帶來些變化。”

 

  在和平年代里,很少軍人再有烽火硝煙的經歷,而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又要求中國有一支能夠保家衛國的強大軍隊。在今年的兩會上,針對國防生培養中面臨的問題,朱和平提出要給國防生補上當兵這一課,因為“缺少當兵這一課,就缺少當好兵的情結。”

 

  朱和平還多次呼吁加緊培養新型軍事人才。通過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打破部門之間的利益藩籬,打破軍兵種之間過于明確的分工界限,使培養出的人才能夠適應現代化戰爭的需要。“培養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軍人,是貫徹落實習近平主席關于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新型人民軍隊的重要指示要求的基礎。”他表示。

 

  軍隊學歷教育院校應向地方開放辦學、在特殊教育中加快推進“醫教結合”、真正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名人遺跡應該提高保護等級……博觀約取,行萬里路。在參政議政的大舞臺上,朱和平精心撰寫的每一篇提案,都是他在生活中的洞見。努力使“小”提案發揮大作用,是他對自己的要求。

 

  朱和平簡介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空軍少將軍銜。朱德元帥之孫。中國預警與電子戰專家,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曾獲多項軍隊科技進步獎,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五次,撰寫多部軍事學術專論。在他的參與下,中國軍用電子技術,特別是雷達裝備、預警機技術趕上了世界先進水準。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戰爭 和平 家風 軍人 朱和平 全國政協委員 朱德元帥之孫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