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多地爭上先進制造業 企業對選擇型政策喜憂參半

企業擔心選擇型政策或致“傳統發展誤區”

2015年07月01日 09:05 |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最近設立。聽到這個消息,我心里就‘咯噔一下’,感嘆‘攪局者來了’。”東部地區一家電子信息企業負責人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說實話,我不贊成這樣一種投資支持方式,但又不得不浪費很多精力,硬著頭皮去爭取。因為如果我不去爭取,那些沒有什么技術的企業爭取了資金,對我不公平,說不定還會挖我的人,偷我的技術。這就是‘劣幣驅逐良幣’。”

  隨著各項具體的針對性政策以及地方版規劃落地,“中國制造2025”正在從一紙規劃逐漸進入實施階段。要點燃經濟發展的引擎,政府和企業各自該有怎樣的作為?在采訪中,不少企業界人士提出,“有形之手”應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形成新的發展思維,避免陷入“傳統發展誤區”。

  近日,重慶永川區某智能裝備生產企業一名技術人員在對剛剛生產的焊接工業機器人進行精細調試。記者 劉潺/攝

  各地先進制造業“大上特上”

  “中國制造2025”后續政策正加速推進。事實上,在規劃全文公布之前,各地已經掀起了一股“大上特上先進制造業”的熱潮。

  《經濟參考報》記者從權威渠道獲悉,“中國制造2025”后續政策將陸續推出,包括此前發布的總體性規劃中提出的相關任務、工作重點、重點發展技術的后續支撐政策,以及相應的財稅金融扶持政策。

  根據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的工作安排,中國制造2025“1+X”方案,以及重點技術創新“綠皮書”有望年內相繼推出;工業強基等專項工程,則將在年內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

  各地相繼掀起的先進制造業熱潮,甚至先于總體規劃全文的發布時間。

  以工業自動化議題為例,記者稍早之前在珠三角采訪時看到,幾乎各主要城市都在高舉機器人產業大旗,希望搶占產業制高點。截至今年一季度,廣州提出的目標是到2020年打造兩三個工業機器人產業園,形成超千億元的智能裝備產業集群;深圳市政府提出要以機器人、可穿戴設備等為重點,建設國內一流智能裝備產業基地;東莞則力爭2016年全市工業機器人智能裝備產業產值達到350億元,到2020年達700億元;佛山順德借全國唯一“裝備工業兩化深度融合暨智能制造試點”的東風,規劃明年智能制造產業規模超千億元。這四個城市彼此毗鄰,產業集聚,短時期內是否能夠消化如此高密度的機器人產業投資,市場爭議較大。類似情況在長三角等地區也有出現。

  企業對選擇型政策喜憂參半

  一些企業家認為,長期以來政府部門對需要優先發展的產業實施一系列優惠政策,這種“選擇型”政策有利于少數產業非均衡發展,但往往顧此失彼,帶來新的結構失衡,市場需求信號“失真”的負效應很大。

  面對各種類型的產業扶持,一些企業感到“喜憂參半”。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工業機器人產業,既可以提高產品制造標準化水平,也可以應對勞動力成本上升,是破解制造業成本快速增長、低附加值、環境資源制約等因素的重要選擇。然而機器人產業的“爆熱”引發不少憂慮。

  陜西一家企業負責人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目前全國機器人制造企業達到300多家,產業園區30多個。但是工業機器人的減速器、電機、控制系統三大核心部件主要依賴進口,國內機器人‘組裝產業’的突然爆發,既拿不到技術創新的收益,又潛藏著盲目發展的隱患。”不少企業認為,要警惕機器人產業重蹈光伏產業過熱的困境。

  一些企業家認為,伴隨“中國制造2025”規劃的實施,產業政策應該盡量減少對個別行業的傾斜配置,重點促進更具有普遍性的公共設施建設、共性技術研發、人力資本提升和消除產業發展的制度性障礙。

  “經過25年努力,匹克在180個國家和地區注冊了商標、在80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400個門店,在籃球鞋領域確立了中國第一、世界第二的市場地位。”福建匹克體育用品公司董事會主席許景南說,“做百年老店要有百年計劃,企業要有耐心,政府也要有耐心。“中國制造2025”規劃了10年行動綱領和30年愿景,這樣的思路和節拍與企業的發展戰略會融合得更好。”

  舊扶持思維恐致傳統發展誤區

  受訪企業和專家認為,過往發展的經驗教訓表明,“中國制造2025”給出的升級轉型路徑已經突破了傳統制造業的范疇,這不僅要求政府主管部門在市場基礎上形成新的發展思維,更要避免陷入一些“傳統發展誤區”。

  不少企業人士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需要防止政府引導變成政府主導,避免再走全國一擁而上發展的老路,最終形成新一輪的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他們認為,應吸取此前光伏產業發展教訓,在“中國制造2025”規劃出臺和實施過程中,應采取措施避免政策對資本的引領作用超出企業對市場的理性判斷,避免消化所付出的社會成本可能超出其本身的價值。

  市場的另一重思慮在于,希望推動國企與民企的合作發展,避免在“中國制造2025”落實的過程中出現“國企獨大”的局面。

  多家中小企業負責人表示,從需求上來說,廣大中小企業對“中國制造2025”帶動出現的技術進步、產業突破和市場開拓抱有極大興趣,但考慮到高端制造業、先進制造業往往是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領域,中小企業能否和大企業特別是國有大型企業“同臺競技”分享政策紅利,仍然讓他們心存憂慮。

  他們認為,可以考慮同國家當前大力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相結合,通過與金融主管部門的對接開放更多資金渠道讓中小企業可以更主動地參與進來。

  此外,如何避免陷入國家創新取代企業創新誤區,也引起企業家們的關注。他們中的一些人士向記者表示,據了解,有關部門正在籌備實施“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計劃在現有的研究院所、大學和企業的基礎上,建設一批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制造業創新中心,以產業聯盟的形式來承擔制造業強國建設的核心任務,然后市場化地組建,階段性地形成成果。但考慮到目前國內一些行業領域已經有企業在主動發起成立類似的產業聯盟、創新中心,如何鼓勵“國家隊”和“市場隊”形成合力而不是彼此拆臺值得研究。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特別顧問朱森第認為,“中國制造2025”規劃落實的關鍵在于統籌協調,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政府應當集中力量把基礎打好,這樣企業應用的時候就會得心應手,為此應統籌協調制度、體系設計,形成部門、地方、企業、市場之間的良好協作”。

  減少制造業外部成本

  許多專家學者和企業界人士認為,政府部門應該完善創新驅動、質量為先、崇尚實業的體制機制,并大力營造相應的社會共識和文化氛圍。

  賽迪研究院產業政策研究所所長李燕說,德、日制造早期也曾受到價廉質低困擾,德國通過“法律、標準、質量認證”三位一體的質量管理體系,促進了德國制造質量蛻變;日本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實施“質量救國”戰略,促使日本制造打開了歐美和全球市場。以此為鑒,我們應從國家層面牢固樹立質量立國意識,以標準為先導強化質量管理,并在全社會引導樹立質量誠信文化。

  毅結特緊固件系統(太倉)公司負責人邁克·弗蘭克說,德國對制造企業評價排名的標準不是按營業額大小,而是技術水準、細分市場占有率等。上海外高橋造船公司總經理王琦建議,我國制造型企業的轉型升級也應該樹立這樣的導向。

  此外,許多企業家呼吁,通過精細管理降低生產成本是企業的責任,為制造業減少外部成本負擔則是政府的責任,不能把勞動力成本上升作為忽視制造業減負的借口。

  福建晉江奧金是一家生產外貿貼牌泳裝的中小企業,年銷售額近3000萬元。董事長丁明權說:“最近5年,企業工資總開支從400萬元提高到了600萬元,經營利潤越來越薄,但稅費負擔一直保持在200萬元,壓力越來越大。希望為中小企業減負的政策落到實處。”

  不少企業家坦承,稅費負擔標準偏高是事實,很多企業通過“灰色手段”避稅逃稅也是事實,一些企業為了上市補交大量稅款就是明證。“沒人愿意在合法與非法的灰色地帶游走,我們希望隨著中國法治進程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制造企業稅負能做到公平、透明、合理。”一位企業家說。

  杭州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后說:“根據梳理,我們企業涉及400多項稅收環節,147項審批環節,我們在深圳的一家公司審批一個飲料包裝水,耗時達到半年。為制造企業減輕稅負和簡政放權仍有很大空間。”

  此外,“五險一金”占到工資總額的40%到50%,對制造業發展的影響不容小視。很多企業認為,社保繳費費率過高,加重了參保企業和職工的負擔,限制了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需要正視和解決。

  (本稿件由記者王攀、陳鋼、賈遠琨、張展鵬、王俊祿、張桂林、黃鵬飛采寫)

 

 

編輯:羅韋

關鍵詞:企業 產業 制造業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