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讓儲蓄“變身”優質投資
面對穩增長和調結構的現實需求,亟須激發民間資金潛力,拓寬居民投資渠道,為那些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符合產業升級大方向、能夠形成優質產能的投資活動輸血加油
最新經濟數據顯示,作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重要“馬車”的投資,增長步伐繼續放緩。今年1—4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119979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2%,增速比1—3月份回落1.5個百分點。投資增速下滑,成為經濟增長放緩的重要原因。
投資拉動,是中國經濟過去多年大步快跑的主動力之一。然而,由于增長過度依賴投資,也帶來不少問題,如對消費需求形成擠壓,盲目投資造成產能過剩、環境污染和資源過度消耗等。投資放緩,表明目前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的現象已有所好轉。
然而,必須看到,經濟結構調整固然要淘汰落后產能、抑制低效投資,但也不能由此走向另一面,談投資而色變。我國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工業化、城鎮化還有很大空間,仍需要不斷的資本積累。發展中的諸多“短板”,如農業、重大水利、中西部交通、節能環保、社會事業等,有待投資去補齊;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不斷涌現,也需要投資才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正因為此,可持續的投資對于穩增長、經濟轉型升級等,具有關鍵作用。
談到投資,一方面要考慮錢往哪兒投,另一方面就是錢從哪兒來。從現實情況看,我國目前儲蓄率很高,大量資金無處可投,居民難以獲得可持續的財產性收入;另一方面,實體經濟和重大建設項目資金保障不足,由此形成“金融多、融資難,資金多、投資難”的悖論。面對穩增長和調結構的現實需求,亟須把民間資金潛力發揮出來,為那些能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符合產業升級大方向、能夠形成優質產能的投資活動輸血加油,使更多儲蓄轉化為有效、優質的投資。
讓儲蓄轉化為投資,關鍵是打通投融資渠道。長期以來,我國以間接融資為主,銀行是為投資提供資金的主力軍。由于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比例失衡,使金融風險高度集中于銀行體系,客觀上也加重了實體經濟融資難和融資貴、居民投資渠道有限等問題。與間接融資相比,直接融資具有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特點,資金來源和風險相對分散,服務實體經濟尤其是創新創業和中小微企業的能力更強。從國際經驗來看,隨著經濟不斷發展,直接融資比重逐步提高。促進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協調發展、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具有全局意義。為此,要順應居民多元化投資和企業多樣化融資的趨勢,擴大直接融資,優化融資結構,從而健全社會儲蓄高效轉化為投資的機制。
讓儲蓄轉化為投資,還要拓展新的金融工具。我國直接融資發展不夠快,與金融工具相對單一有關。這些年來,場內股權市場,如滬深交易所主板、創業板和新三板,發展速度較快。然而,作為直接融資主渠道之一的債券市場,其潛力還未得到充分發揮,需要將發展債市作為推進直接融資的重要方向。此外,私募市場,包括私募股權、債券、基金等金融產品剛剛起步,潛力巨大。培育私募市場,不僅可以拓展市場服務范圍,增強對新興產業、中小微企業的服務能力,也能有效拓寬居民投資渠道,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提高社會資金使用效率。
編輯:羅韋
關鍵詞:投資 融資 儲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