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圖說 圖說
媒體稱市場勾兌米普遍 散裝大米幾乎沒新米
在超市里售賣的大米,包裝上看不出新米與陳米的區別。新京報記者 郭鐵 攝
在超市里售賣的大米,包裝上看不出新米與陳米的區別。新京報記者 郭鐵 攝
沸沸揚揚的中儲糧在遼寧、吉林“以陳頂新”套取國家補貼的事件引起社會關注。
如何守住管好“天下糧倉”,“以陳頂新”還只是目前我國糧食儲備機制問題的一個切面。有業內人士和消費者就此事進一步提出疑問:我們每年究竟能吃到多少新米?新米和陳米如何辨別?
這看似尋常的問題卻難以得到一個確切答案。但有稻谷加工企業向新京報記者反映,目前我國大米市場普遍面臨“稻強米弱”格局,加工企業為維持生存,只能轉而加工更多的陳糧以降低成本,最終可能導致流通到市場上的陳米越來越多。
業內人士還透露,為爭奪市場,許多經銷商會壓低收購價格,新陳“勾兌米”成為中小加工企業的普遍做法。這些“勾兌米”通過經銷商進入糧油批發市場,最終上了百姓餐桌。
陳稻為加工企業的目標
從2012年開始,輝農粳稻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建秀就感到稻谷加工生意越來越難做。
張建秀的企業在長白山腳下的輝南縣,規模只是中小型,但在當地來說可以算得上是大戶了。在他印象中,2012年之前,整個吉林有1900多家稻谷加工企業,如今不到1000家,且大多處于半停產狀態。
談及困境,張建秀有些發愁:“這幾年中儲糧和地儲糧收購量大,托市價格又高,企業沒法跟中儲糧爭,只要他們一開庫,糧全往他們那里走。新糧下來后,我們只能在他們開庫前收一部分,開庫時再高價收一部分。”
張建秀說,去年12月初,中儲糧倉庫僅用13天就完成了3萬多噸稻谷的收購。此外,吉林省內外其他中儲糧倉庫、省地屬倉庫及一些大型糧油企業也會加入到“搶糧”隊伍中來,中小加工企業普遍面臨糧源緊張問題。
東北某稻谷加工企業魏經理向新京報記者反映,2012年之前,中儲糧和地儲糧收購量沒這么大,加上企業容易拿到貸款,收糧時可以賒欠農民一部分,加工企業收購的新糧遠比如今要多。“現在農民都要現錢,中儲糧即使賒賬,農民也較信任,銀行也不給民營加工企業貸款,新糧收購越發困難。”魏經理說。
面對較高的收糧成本及糧源緊張,許多中小加工企業開始將目光轉向陳糧,以降低成本。而競拍國家臨儲庫投放的糧食,是許多加工企業獲得陳糧的一個重要來源。
據張建秀介紹,進入3月中旬,國家臨時儲備庫開始對外競拍糧食,這時加工企業普遍缺乏收儲資金,此前儲存的新稻基本加工一空,因此企業會開始加工陳糧。“手里新糧沒有了,要么加工陳糧,要么停產,陳糧就流向了市場。”
另據中華糧網某研究人員介紹,國家臨儲庫通常不會拍賣新稻,“以前是三年一輪換,也就是說今年是2015年,拍賣的稻谷年份就集中在2012年,不過現在像粳稻已經改為兩年一輪換。”
然而拍賣情況并不樂觀。中華糧網數據顯示,今年3月在安徽舉行的臨儲稻谷拍賣中,2013年中晚秈稻成交率僅為0.59%,安徽、湖南、江西、四川臨儲全部流拍。4月9日舉行的2013年中晚秈稻臨儲拍賣成交率也僅為0.02%,其中湖北、湖南、江西、四川、江蘇臨儲全部流拍。
對流拍原因,魏經理認為一是所拍陳糧價格過高,一是糧食質量不盡如人意。“我們企業主要推的是單一品種,質量好,出米率高;臨儲拍賣的稻子什么品種都混在一起,出米率也不高。”
“勾兌米”市場上很普遍
“加工單一品種的新稻,本來收購價格就高,再加上利息和各種成本,售價自然低不下去。但經銷商只看利潤,不會看是新米還是陳米,因此新米并不好賣。”魏經理說。
她認為,以北方地區來說,市場上陳米與新米混合的“勾兌米”較多,尤其在糧油批發市場。
“經銷商壓價,我們就得降低成本,要么往新米里摻陳米,要么全是陳的。”一位不愿具名的稻谷加工企業主告訴記者,“勾兌米”在貿易糧(糧油批發)中十分普遍,進商超的企業具有一定規模,為做好品牌會比較注重消費者感受,但10斤新米摻上8斤陳米你能吃得出來,摻三四斤陳米就未必被發現。
“勾兌”大米現象得到了中華糧網研究人員的證實:“摻兌現象很普遍,尤其在新陳糧差價較大的情況下。稻米加工企業特別分散,以中小企業居多,基本到4月庫里就沒有新糧了。在市場上新糧不多的情況下,就算大企業在缺糧時也需要拍陳糧。”
散裝大米幾乎沒新米
那么,市場上目前流通的大米,究竟陳米多還是新米多?
魏經理曾幾次到北京各大商超走訪。憑借經驗,她指出,目前接觸到的超市散裝大米幾乎沒有新米,尤其是售價在每斤2.5元以下的。由于袋裝大米無法開封,魏經理無法對其進行辨別。
張建秀則說,“就長白山地區近幾年情況來說,基本從2012年開始,新稻下來后農民口糧約占20%,中儲糧和地儲糧加一起能收上去40%,剩下40%新稻能流到加工企業,最終加工成新米流通到百姓餐桌。整個東北地區情況也大致如此。”
如果以食用日期估算,中華糧網研究人員認為,每年10月至來年5、6月之前,消費者吃到新米的幾率較大;如果從地域來說,水稻主產區要比非主產區更易吃到新米。“另從價格上考量,售價較高的大米品質較好,新米的概率也越大”。
新米陳米難以區分
新京報記者走訪北京各大商超發現,目前大米包裝上普遍標有加工出廠日期、產地、保質期、大米等級,但無稻谷收割日期。眾多大米品牌中,僅有北新倉明確標出了稻子收割期。此外,“遼河香”米也在產品介紹中標明加工的是當年稻和單一品種,其他產品均無相關表述。
北京消費者楊先生曾花“高價”買了袋大米,想吃新米的味道,結果大失所望。“對于新米,老百姓還是有一定需求的,誰都愿意吃點好的,但確實不太好區分”。
北新倉農業總經理馬國武是從去年開始籌備新米產品的,希望提出“當年米”的賣點。但他發現國家目前針對大米品質僅有等級標準,無新米、陳米區分。“沒有標準,單憑企業自己吆喝,消費者很難相信。”
馬國武介紹,因缺少市場辨識度,新米產品的成本很多都花在了營銷渠道上,也抬高了售價。
中華糧網研究員也告訴記者,“大米等級標準不是按品種、新舊來分,而是從粗糙率、不完善粒、雜質這方面去衡量的。”新米通常指當年稻,如現在是4月,那么去年10月份打的新稻就是新米。新米與陳米在營養價值上相差不大,但口感完全不同,“東北農村每年都有‘打新米’一說”。
魏經理透露,雖然新米在色澤和氣味上均有一定辨識度,但憑消費者的辨識能力很難區分新米、陳米。“香味有可能是加了香精,色澤好有可能是陳米加油拋光,這都不好說。如果在新米中摻入少量陳米,連我們專業人士也吃不出來。”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建議,“如從消費者權益角度說,可借鑒日本的做法,在大米包裝上同時標出大米收割日期和出產日期,這樣更利于維護消費者的知情權。”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郭鐵 實習生 山珊 周璇 趙吉翔
編輯:劉妙詩
關鍵詞:市場勾兌米 散裝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