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對當前A股市場的三大疑問
A股市場上漲的健康度高嗎?衡量一個市場是否有賺錢效應與交易活躍程度關聯不大。A股此番行情,“二八現象”被演繹得淋漓盡致,權重股換手率和成交金額創下歷史紀錄,帶動指數扶搖直上,而個股卻滿地雞毛。以中信證券為例,近100億的流通股本,近10日累計換手率高達68.74%,累計漲幅約50%,12月5日單日成交金額更高達278.2億,占上證A股總成交金額的4.35%,短期內如此高的換手率意味著投資者缺乏對公司估值一致預期,表明市場效率較低,而持續的單邊上漲意味著證券單位風險的收益率大降,但成交金額的放大又意味著有新增資金參與交易,所以這并不意味著市場交易的活躍和人氣上升,而是非理性主導下的投機因素在發酵。只漲指數不賺錢的市場,是需要監管層采取措施來監管的,靠憑借市場指數營造牛市氣氛來帶動投資者信心的做法可能適得其反,監管層可利用后臺交易數據分析和識別交易賬戶、交易資金存量與增量等方面的信息,防止操縱、串通等誘導交易的行為重現。
投資者是否好了傷疤忘了痛?金融板塊的暴漲,情理之中卻自相矛盾。在以銀行為主導的我國金融體系中,銀行的經營風險和盈利水平對國家經濟運營影響深遠。媒體、分析師在一個月前還因銀行不良貸款比率的上升而對銀行板塊持悲觀態度,觀念轉變如此之快卻又沒有合理的解釋。讓我們歷數一下近期被解讀為利好消息的制度刺激:優先股制度推出、商業銀行在海內外發行優先股補充資本、央行非對稱降息、存款保險制度的公開征詢意見等,無疑均是對商業銀行的利空消息。優先股發行短期能改善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但平均6%的息票率將是商業銀行未來持續性的支出計劃,而央行的非對稱降息壓縮了商業銀行未來的盈利空間,特別是互聯網金融的出現,對商業銀行的持久沖擊將迫使銀行積極轉型和盈利模式創新,加之于利率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和宏觀經濟的持續不景氣,商業銀行現存經營風險依然很高。而存款保險制度表面上保護資產規模較小的投資者,利于疏導那些資產規模較大的投資者實現資金由儲蓄領域向投資領域的轉移,但也昭告國人商業銀行可以破產,同時也折射出商業銀行目前整體風險在不斷上升,最終承接經營風險的仍是投資者。至于石化雙雄等權重股,受制于國際原油價格持續下跌盈利受到較大影響,估值應適當下降。
投資者利益真的得到保護了嗎?12月4日晚,西南證券一則為保護投資者利益而復牌的公告燃起了投資者的熱情。但真正要保護好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卻相當難。首先,中小投資者參與市場獲利大部分只能單邊交易,無論是股指期貨交易還是正在出臺征詢意見的股票期權制度,50萬元的門檻已將多數中小投資者拒之門外。能左右市場走勢的大資金無論做多、做空都能達到對沖風險或放大收益的目的。其次,中小投資者的風險意識較弱。以銀行為主導的金融機構體系在我國根深蒂固,很多中小投資者的投資經歷是從銀行存款,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再到股市這樣一個轉移過程,加之于很多人投資股票的渠道來源于跟風或道聽途說,投機心理又使他們更愿意博傻,這加速了股市的非理性上漲。監管層完全可以借助大數據分析技術處理不同類型投資者的信息,在經過調查分析了解中小投資者特征后再有針對性地展開投資者風險教育。
此次行情瘋狂上漲有更多非理性繁榮的成分,還可以從貨幣型基金7日年化收益率變化方面得到佐證。自11月28日至12月4日,大部分貨幣型基金的7日年化收益率持續高達7%以上,表明短期資金的需求相當強,資金借道貨幣市場轉向資本市場的跡象顯著,短期資金投資于長期資本市場不太現實,但卻加劇了股市的短期波動。
編輯:羅韋
關鍵詞:投資者 市場 股市 交易 商業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