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政協協商
廣東中山市政協:用人文精神凝聚前行力量
用人文精神凝聚前行力量
———記廣東省中山市“人文型”政協建設
翻開廣東省中山市政協近年來的工作日程,循著時間的節點回望:全國第一個政協委員學堂、改革開放廣東1000個“第一”“三親”文史資料征集、第一部《孫中山》主題大型交響組歌海內外演出……中山市政協正積極主動地融入文化潮流中,并以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探索打造“人文型”政協,開創人民政協工作的新局面。
發揚重視學習優良傳統打造學習型、人文型政協
“不做中山裝對不起中山”,去年,中山市政協主席丘樹宏的一番話在“中山裝的傳統堅守和文化創新”文化沙龍上產生共鳴,與會嘉賓紛紛發言,探討“中山裝文化”的傳承與推廣。這樣的沙龍在中山市政協已是家常便飯。
2012年3月29日,中山市政協成立了全國首個“政協委員學堂”,學堂不固定地點、不固定時間、不固定方式舉辦,且面向社會開放。學堂或邀請專家學者圍繞政協理論、經濟社會發展、公務禮儀等作講座;或組織公益文化品牌“中國詩歌萬里行”到中山開展采風活動;或聯袂鎮區、企業、委員舉辦中山人文攝影展……兩年多來,“政協委員學堂”如火如荼舉行,營造出重視學習、崇尚學習的良好氛圍。
發揮政協傳承人文優勢助推文化名城向文化強市邁進
2012年,中山市提出,由文化名城向文化強市邁進。圍繞這一戰略目標,市政協發揮優勢,助推中山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彰顯山水人文風貌,建設嶺南理想城市”等成為每年一度的“政協委員與市長協商座談會”主題,今年9月,市政協課題組歷時4個月完成《今天,我們該如何面對翠亨村?———關于孫中山文化旅游資源發掘整合提升利用的思考》,分析和建言孫中山故居的保護、發掘和利用問題,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評價。
市政協以“大文史”概念深入開展文史資料的征集、整理、研究、編輯出版、發行工作,以文增智、以史輔政。2013年初,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與廣東省政協在中山形成啟動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創造的全國第一“三親”文史資料征集工作的重大決策,中山市政協更走在前面,目前已征集到100多萬字的文史資料。
從在省政協會議上提出了“以孫中山文化為重要品牌,建設全球華人精神家園”建議;到組織策劃圍繞發展紅木產業、沉香產業等內容的一系列調研;再到倡議合力建設“海上絲路新文化圈”,在全國首創海上絲路題材系列史詩作品……中山市政協委員們一直在積極地為建設文化強市出謀劃策,獲得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市委書記薛曉峰說,市政協通過打造人文型政協,實現了為市委、市政府幫大忙、大幫忙,實現了大有作為、有大作為。市長陳良賢說,市政協在人文建設的參政議政方面補了政府工作的短板,所提出的重要建議和意見,成為了市政府的重要決策依據,并且通過各方面的貫徹,落了地,開了花,結了果。
走出去、請進來、沉下去踐行“中山夢”、“中國夢”
中山是著名僑鄉,近100萬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是做好港澳臺和公共外交工作的優勢。市政協采取走出去、請進來、沉下去等多種方式,創新做好對外聯誼交往工作。
“走出去”,開展對外聯誼交往活動,廣交深交港澳臺僑和海外朋友。2013年,市政協組團赴美國出席孫眉銅像在夏威夷的落成典禮和孫家后裔大聚會,促進了孫中山先生親屬、后裔與中山的鄉情維系,增進了與海外僑胞的聯誼。
“請進來”,讓廣大港澳臺同胞、海外華僑華人了解和感受到內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巨大變化,切實增強凝聚力和認同感。2013年7月,中共中央臺辦和廣東省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二屆海峽兩岸中山論壇”在中山市舉行,市政協負責承辦了專題晚會大型交響組歌《孫中山》演出,兩岸各界知名人士、僑領首次在中山同場觀看節目。今年2月,市政協與中華文化促進會共同設立“孫中山文化交流基地”,整理和深化目前對孫中山文化的各項研究成果,在海內外進行推廣和交流。
“在中山這個有著‘和’文化深厚土壤的城市里,它的人民政協也有著‘和’文化的優良傳統,有著‘和’文化的樸素認知與豐富的實踐,我們立志將‘和’文化作為自己的特色理想來追求。”在中山市政協創辦的《和》雜志發刊詞中,市政協主席丘樹宏如是寫道。
在“和”文化的影響下,中山市政協將繼續服務發展大局、創新履職形式、凝聚發展合力、狠抓自身建設,努力成為從“中山夢”到“中國夢”的踐行者
編輯:楊雅婷
關鍵詞:市政協 文化 中山市 人文型 廣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