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阿什老軌:從“補血”到“造血” 用生態補償讓民族地區打破“資源詛咒”

2014年03月27日 10:16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民族地區往往是我國的生態功能區,既富集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同時生態環境系統也非常脆弱。我國22個限制開發區域中,有19個在民族地區。但由于相關制度尚未健全,許多資源環境經常處于“無人看管”的狀態。一定程度上使投機者有機可乘,在資源環境領域出現了“搭便車”、“公地悲劇”、“資源拿走,污染留下”、“財富拿走,貧窮留下”等問題。

  作為生長在民族地區中的一員,全國政協常委、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決策咨詢委員會主任阿什老軌對此深有感觸。“涼山州水能儲量占全國的15%,礦產資源也得天獨厚,更是‘西電東送’的重要基地。然而,作為國家重要能源基地的涼山,采取了梯度推進式的非平衡發展戰略。當涼山以低廉的價格,為東部地區經濟發展給予巨大的能源、資源支持之時,涼山昔日茂密的森林已不存在,植被嚴重破壞,水土流失嚴重。此外,一些東部污染企業在招商引資的旗號下大量涌入涼山,更加劇了涼山環境的惡化。”

  如何讓民族地區群眾增收避開“資源詛咒”效應,讓經濟發展脫離生態破壞的怪圈?在阿什老軌看來,解決這一問題的癥結是通過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制度,讓豐裕的生態資源轉化為群眾增收的資源保障。

  一方面,可以通過政府的“輸血”,即通過中央財政給予地方財政的轉移支付。但阿什老軌指出,目前中央財政給予地方財政的轉移支付,更多的是對地方財政在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的一種肯定與支持,對生態保護做出重大犧牲的群眾未給予補償。而自然保護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禁止開發區等的設立,受損主體不僅僅是地方政府,農民、社區所受到的損失同樣存在。他建議這種補償不僅應針對地方政府,還應對區域內群眾和企業采取一定的補償。

  除了“輸血”,阿什老軌認為更重要的是建立起“造血機制”,即通過“碳匯交易”,生態建設項目、自然保護區建設,生物資源開發等方式切實增加群眾收入。

  以碳匯交易為例,由于民族地區林草植被豐富、森林蓄積與生長可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碳匯交易可以使該地的生態服務價值通過市場實現其經濟價值,改善群眾的生存條件。

  積極推進的生態建設項目也可以帶動群眾增收。數據顯示,天然林保護二期工程實施方案、長江上游、江河中上游地區天然林保護工程不僅為國有職工提供20.53萬個就業崗位,還通過森林管護、國有中幼齡林撫育、公益林建設等為社會提供大量就業崗位。通過實施專業和承包管護、分組管護、家庭生態林場管護、林農直管、承包管護、共管與聯管等形式,當地群眾也可參與其中,實現農民社會就業、增收、生態保護“三贏”格局。

  此外,在自然保護區建設中,也可以與當地人發展結合起來,讓自然保護區成為當地人就業增收的重要載體。例如,將自然保護區緩沖區與實驗區的森林管護、巡山護林等任務分配到周邊社區;創造條件讓周邊參與社會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允許有限利用緩沖區內非木質林產品資源;鼓勵當地群眾參與旅游資源開發的特許經營收益分成,如門票收入分成、從事景區內保潔等。

  同時,在生物資源利用上,民族地區享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阿什老軌建議應鼓勵林區群眾持續利用非木材類生物資源,地方政府應加強品牌建設與保護工作,積極推動生物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讓生物資源開發成為群眾增收的重要載體。(王碩)

編輯:羅韋

關鍵詞:生態 民族地區 群眾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