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史記·資政>首義槍聲 首義槍聲
奉安大典中的林森
早在1912年3月孫中山擔任南京臨時政府大總統時,曾到鐘山(又稱紫金山)游覽,笑著對左右說:“待我他日辭世后,愿向國民乞此抔土,以安置軀殼爾。”他在臨終前,又提出“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因此孫中山的葬禮剛剛結束,林森就馬上前往南京紫金山,勘察具體位置,構想初步方案,準備向宋慶齡、孫科等孫中山家屬提出初步建議。當紫金山墓址選定后,開始了籌建工作。由于當時南京還處在孫傳芳的控制下,“總理葬事籌備委員會”不得不設在上海。
隨著北伐軍節節勝利,1927年4月17日,總理葬事籌委會決定從上海遷往南京。9月上旬,林森也結束隱居生活,回到南京投身于中山陵的建設中。林森擔任主持工程工作的常委,并兼任陵園計劃委員會委員,負責陵園的整體規劃工作。為工作方便起見,林森特地在鐘山腳下蓋了一棟茅屋作為別墅,名曰“廷廬”,自稱為“鐘山陵戶”,吃住均在“廷廬”內。他還請福州老朋友林澤人刻制一對“廷廬”和“鐘山陵戶”的壽山石印章以自娛。
鑒于中山陵若限于2000畝的狹小范圍難以發展,林森提議:將整個紫金山劃入陵園范圍,統籌規劃,建成一片宏偉的紀念性陵園。在全山植樹造林,陵墓附近培植觀賞性的四季花木,如桂、梅、李、杏、楓、梨等等。
中山陵建筑過程中,林森多次來到工地了解工程的進展情況,解決碰到的問題。承包中山陵第一部工程的上海姚新記營廠廠造主姚錫丹,在施工中遇到困難,常常從上海乘夜車趕到南京,第二天清晨謁見林森。二人共進早餐,在餐桌上研究決定處理辦法。中山陵里有些建筑項目,林森親自催辦,始終不懈、極其細致。如中山陵靈堂前的一對華表,軸線上主體建筑物大牌坊、平臺前古銅鼎石座,就是林森親自通過他的一位族侄,向福州著名的蔣源成石刻鋪定做的。尤其是兩座華表,林森要求雕成“醒獅”形象,體現出“頂天立地、繼往開來”的氣概。華表雕刻完畢,由福州運往南京時,林森多次從南京發電到福州,詢問華表的裝運情況,再三叮囑經辦人要特別小心謹慎。經辦人遵照他的囑咐,雇請了16名身強力壯的杠夫,慢步抬運,并選在晚上搬運,以免白天車多人擠而碰損。華表順利運到福州的臺江碼頭,再由碼頭抬上駁船,一路精心照料,終于運到中山陵。1928年底,中山陵主體工程基本建成。1928年10月28日,林森主持“總理葬事籌備委員會”第62次會議,“提議籌備奉安事項”,提出恭迎孫中山靈櫬南下的方案,提請國民黨中央及國民政府批準。11月9日,國民政府發布第51號訓令,特派林森、鄭洪年、吳鐵城為“迎櫬專員”,攜帶美式銅棺前往北京準備迎接孫中山靈櫬南下安葬。
林森受命后,即于12月20日啟程北上,23日凌晨1時10分到達北平,雖然是隆冬的深夜,但前來歡迎者途為之塞。林森一行駛赴預定的北魏胡同17號辦事處。上午林森就到西山碧云寺謁靈,讓人當場開棺,親自驗看,反復翔視。見中山先生遺體容顏清潔,衣履新整,完好無恙,林森百感交集,撫今追昔,不禁老淚縱橫,痛哭失聲。
謁靈后,林森帶領大家視察寺外周圍道路環境。如橋梁之修補、丘陵之平治、瓦礫之剔除、榛莽之芟夷,都一一進行籌劃,以備日后迎櫬。
次日,特派迎櫬專員辦事處在北魏胡同17號部署就緒,正式辦公。辦事處設秘書1人,副官4人,書記2人;又分總務、交通、設置、司儀、糾儀5股,立即開展移靈的各項準備工作。林森等3專員經協商,擬定了迎櫬準備工作的辦事方針:“一、應負責任事;二、辦事須有條理;三、應極力撙節經費”,并以談話會的形式,讓全體職員認真理解、切實貫徹。此外,還有不少同志出于對中山先生的敬仰,志愿前來幫忙。如“湖北印花局長林玉衡同志,自備資斧,先期由鄂來平,助理諸務。”
林森從移靈路線的勘察到特制靈車的試行,都深入現場,身體力行;從移靈程序的各個環節到杠夫服飾的顏色、式樣,他都殫精竭慮、籌劃周密,確保萬無一失。他還把籌備工作的計劃預案及時向有關部門及其負責人通報,以征詢意見并請配合與支持。例如,他將“總理靈櫬奉移時期路線、警戒、行列次序約31條”函告當時河北省主席商震。而商震的復函則稱:“恭閱總理靈櫬奉移秩序及送殯行列,均極周備,無可增修之處”,并對迎櫬辦事處的請求一一照辦,對林森他們的工作給予充分肯定和全力支持。
迎櫬工作的經費雖然有保障,但林森也決不大手大腳、慷慨花錢。經過實地勘察,林森精確算出在北平靈櫬奉移的路線有48華里,“如擬用汽車奉靈,須將碧云寺至西車站沿途馬路大修,用款甚巨,且為期已迫,必難辦到。今為敬謹護送總理遺體,力求安全妥善起見,決定用杠夫緩步遲行……森等以除汰鋪張陋習,仍不失尊重嚴肅為主旨”。既節省了開支,又有傳統葬禮的嚴肅莊重。孫中山的奉安大典原定是1929年3月12日,后來因故改為6月1日。因此,北京辦事處需延長兩個半月,而辦事處每月開銷約4500元。林森建議讓部分職員暫時撤回南京,“縮小辦事處范圍,每月約可減去2000元”,為國家節省開支。迎櫬辦事處對于“每月經常支出決表項,職員、差弁、公役薪金工資表,奉移用品及陳設靈堂用具各種賬目單據,補貼浮攤收據存根,并北平杠務合同等項,呈繳國民政府查核備案外,相應將各項開支賬目開列表冊,備函送達查照。”北平辦事處的工作,“計5個月零20天,合共支銀47252元7角6分3厘”,收支相抵,“尚存現銀2747元2角3分7厘”。
林森對奉安紀念工作還別出心裁,他建議中央政府通飭全國黨政軍學各機關及農工商各團體,并由外交部咨會國際來賓,凡參與葬事典禮人員,務須攜帶其“本國本鄉所產樹秧一、二種,每種2本至4本,統祈送交特設事務所之林務專員匯存。俾得分別種類,限期栽種。其有貴重或珍異名材,尤應加意培植,精心愛護,庶幾蔚成大觀,永留紀念”。這個建議,很快就獲得國民政府的采納并下令施行。
國民黨中央利用孫中山奉安大典,開展了聲勢浩大宣傳工作,組織了南下北上兩組迎櫬宣傳列車,沿途每到一站,就停下來宣傳,有的還開迎櫬紀念大會,放映有關孫中山革命活動的影片,演出文藝節目。
迎櫬宣傳列車于5月21日到達北京,第二天在北京社稷壇舉行迎櫬宣傳大會,隨后在西山碧云寺舉行孫中山遺體易棺儀式。將孫中山衣物以及換下來的楠木棺封入西山碧云寺石塔,作為衣冠冢。
5月26日凌晨1時,孫中山靈櫬移出碧云寺,在30多萬人的護送下,步行近15個小時,兩次鳴禮炮101響,靈櫬所到之處,民眾自動脫帽,肅立致敬。從上午7時到下午5時,全市所有工廠每10分鐘長鳴一次汽笛,表達對孫中山的敬意。下午3點15分,靈櫬到達前門東車站,移上靈車,5時從前門火車站啟程南下。宋慶齡、孫科和林森等迎櫬專員也隨車南下。
林森還為孫中山的易棺、移靈、起靈三項工作專門撰寫文章三篇。
28日,靈櫬到達南京。隨后在國民黨中央黨部舉行了3天的公祭活動,林森參加守靈。31日下午6點舉行了封棺典禮。
6月1日,奉安大典隆重舉行,林森參加執紼步行護靈上山。南京全市萬人空巷,參加葬禮。當靈櫬奉安進入墓穴時,鳴禮炮101響,民眾一律停止工作,默哀3分鐘,向孫中山表示崇高敬意。
拾 遺
奉安大典結束后,總理葬事籌委會撤銷,代之以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由蔣介石、胡漢民、蔡元培、于右任、林森、宋子文、孔祥熙等為委員。林森還擔任常務委員兼總理陵園園林設計委員會主任委員,繼續致力于中山陵后期工程建設。即使他擔任國府主席后,也依然關注著陵園的建設,事無巨細都親自過問。中山陵中的藏經樓(今已成為孫中山紀念館)、音樂臺、仰止亭、流徽榭等附屬建筑,都凝聚著他的心血。本來,他與園林設計委員會的專家還擬定了一個宏偉的規劃,還要在陵園內建造博物館、圖書館、紀念塔、紀念館、運動場、藝術館、動物園、植物園、山南山北公園等等,要把陵園建成全國自然公園的模范。由于經費緊張,加上戰亂,因此這些規劃未能成為現實。
編輯:羅韋
關鍵詞:林森 孫中山 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