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 樂觀社會
凌鋒委員:懷大愛心,做小事情
近年來,日益加劇的醫患矛盾讓北京宣武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凌鋒委員感到痛心。去年,她搜集、調研醫患暴力沖突問題,外出開會、講課、會診等,一有機會碰上各家院長,就與他們探尋對策,并就法律維權咨詢律師。今年政協會議上,她建議將醫療機構列為公共場所進行安保,盡快制定出臺《醫療機構治安管理條例》。
醫患之間,信則兩利
政協醫衛46組討論會結束后,凌鋒打開電腦,給記者點開一份《敘事醫學病例》。其中有醫生樊曉彤記述接診一名腦瘤患者的一段經歷——
患者是一位中年女性,手術前她想請假回家,給放學的女兒做頓飯,被樊醫生回絕了。她的丈夫聽完手術情況介紹后,猶豫了一個多小時才簽字。術后,每天要做腰穿。一次,樊醫生因另一臺手術結束晚請同事幫忙,誰料一貫溫婉的病人變得強硬起來,堅決等他下手術了再做。3年后的一天,這名患者專門來看樊醫生,滿臉的笑容。她說,當時是抱著最壞的打算來醫院的,擔心從此殘廢了,所以想回家給女兒做頓飯、洗洗衣服。樊醫生認真負責的態度讓她逐漸打消顧慮。“這是一種信任吧!”樊曉彤說。
凌鋒說,正是要求醫生記錄《敘事醫學病例》,讓醫患之間能夠更好地換位思考了。“每位患者身后都是一個家庭、一本書,她們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也許各有隱情。我們有時不能滿足病人,但不應忽視她們的感受。”
醫生要用“心”給人看病
“敘事醫學”是21世紀興起的新概念。敘事為醫生提供了接近病人情感和精神的工具,一定程度上平衡醫患關系。“我們要求住院醫師和進修醫生每月要寫一篇敘事病例,上級醫生一對一點評。”凌鋒在呼吁法律維權的同時,也強調醫生的人文精神,“有的年輕醫生對一些又臟又窮的外地患者感到不耐煩,通過寫敘事病例,了解病人的境遇,理解他們的痛苦,同情心和向善心迸發。病人體會到醫生與他‘同呼吸,共戰斗’,增強信任和尊重。”
在采訪中,一位40多歲的男記者湊過來低聲說,“謝謝凌教授!幾年前您救了我的一位親人,她當時快成植物人了。”
凌鋒凝重的臉上露出一絲笑容,“患者一句感謝話,做醫生的心里就很高興。醫生是用‘心’給人看病的。沒有愛心、不愿意幫助別人的人,是當不成好醫生的。”
曾經,凌鋒的一張號被號販子炒到8000多元。為了堵住號販子,凌鋒不再對外掛號,改由兩種渠道接診病人。一是各種關系介紹來的,每人一律交500元掛號費,這筆錢直接捐給云南麗江民族孤兒學校。作為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民族孤兒救助基金主任,“凌媽媽”惦記麗江的300名孩子。對于自己下級醫生轉上來的病人,凌鋒分文不取。凌鋒還把教學、帶隊伍當成她的一項重頭工作,提攜后進,甘為人梯。近些年,她又傾心醫學科普,“上醫治未病”是這位委員的另一道課題。
編輯:于瑋琳
關鍵詞:醫生 凌鋒 病人 愛心 患者